Saturday, May 25, 2013

压按阳性反应物-针灸法操作特点

一般疾病在症状未出现之前,常有阳性反应物显露。其发生部位多在脊柱附近,亦可见于颈项部及腹股沟等处。阳性反应物包括结节物、条索状物、泡性软状物,和障碍阻力等,以结节物多见。按压时往往出现酸、痛、麻木等反应。通过触诊,不仅能察知疾病的预兆,而且通过梅花针叩打或针灸这类阳性物,可达到预防效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经络腧穴按诊


简介

中医用手在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部位进行按压、触摸或戳捏,探寻异常征象,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经络诊法(见四诊)范畴。
经络内属脏腑,外连肢体,是沟通人体内外的网络系统。腧穴是经络气血聚集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和腧穴有反映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按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性质,从而察明内在病变。

编辑本段病症

在疾病过程中经络腧穴出现的病变征象有:压痛(包括酸、胀)、麻木、结节、条索状物、隆起、凹陷等。压痛、麻木,是病人在受按压、触摸后的自我感觉,多在腧穴局部发生,也可循经络走向放散。结节和条索状物,须通过医生的手感识别,又称为阳性反应物。根据病变情况,结节和条索状物有大小多少的不同,且质地亦有软、硬之别。用手循经触摸,高于正常皮肤的为隆起,多属实证、热证;低于正常皮肤的为凹陷,有时局部皮肤肌肉虽无凹陷,但呈松弛状态,其意义与凹陷相同,多属虚证、寒证。
临床上,以压痛为常见。压痛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主要出现在实热证时,其显著程度能反映病情的轻重。酸、胀、麻木,主要出现在虚证时,如脾虚可在脾俞穴出现酸、胀、麻木。结节和条索状物的出现,常见于脏腑气血严重失调时,为气滞血瘀所致。

编辑本段形式

对不同疾病的患者或不同的腧穴进行按诊,所得的征象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不同的病理征象,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如松弛、凹陷和酸胀并见,结节(或条索状物)和压痛并见等。脾胃中气下陷之证,常在足三里穴出现条索状物,而在胃俞穴出现凹陷、松弛和酸胀麻木;胃癌则在胃俞出现结节样反应物。从而表明病位相同,在经络腧穴上可出现不同征象。
病理征象常与病情轻重和疾病发展趋向有关。病情轻,压痛轻,阳性反应物少,质软;病情重,压痛重,阳性反应物多,质硬。病情好转则各种征象逐步消失,病轻、实证则消失迅速,病重、虚证则消失缓慢。病情恶化则各种征象明显加剧或增多。
经络腧穴按诊的临床方法基本同于按诊(见切诊)。临床上,尤其要着重对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位按诊,并循经脉走向进行。

背部的条索状反应物怎样处理?

依个人经验,可以在此处体表找到浅在的微细络脉,用五号针头轻浅刺中,拔罐出血。有效。
还可以在此处涂上红花油,顺着膀胱经的走向,拔走罐,令皮肤紫红,寒瘀之邪表出体外。
或者,以稍粗毫针,顺着肌肉走向,斜刺该硬结,不留针。此法在胸背部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深刺中肺,造成气胸。腰背部安全。

如果是后背肌肉大面积僵硬痉挛,可在委中至承山一带找到瘀络,于下午三点之五点刺血,如果同时配合走罐,非常有效。或者令病人仰卧床上,双下肢拉筋,静力牵张后面肌群,有助于膀胱经大面积的痉挛肌肉松弛。

Friday, May 24, 2013

四逆散加味治疗阳痿54例


四逆散加味治疗阳痿54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6期第7卷 古方今用
作者:毛发勤
单位:浙江省遂昌县中医院,323300
  笔者自1996年2月~1998年8月采用四逆散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治疗阳痿5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28~60岁;病程3个月~8年。临床辨证分型:肾阳不足型24例,阴虚火旺型8例,气血瘀滞型17例,心脾两虚型5例。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0g、枳壳10g、芍药12g、炙甘草5g、川郁金15g。肾阳不足型加熟附片15g、肉桂5g、巴戟天15g、鹿角片12g、淫羊藿15g、阳起石15g、熟地15g、山茱萸1 2g;阴虚火旺型加生地15g、山茱萸10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炒知母 10g、炒黄柏10g;气血瘀滞型加全当归12g、丹参15g、王不留行12g、路路通10g、巴戟 天15g;心脾两虚型加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2g、酸枣仁15g、茯苓12g、炙远志8 g、巴戟天15g;遗精早泄加金樱子20g、五倍子15g、桑螵蛸12g、覆盆子20g。1个月 为1个疗程,超过2个月为无效。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痊愈:阴茎能勃起且坚硬,无早泄现象。好转:阴茎勃起,但举而不坚,或时间较前短。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本组经15~60天治疗,结果痊愈35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
  典型病例
  张某,男,42岁,1997年6月5日初诊。诉阳事不举4个月,伴失眠、腰酸、夜尿频多,脉沉细而弦,舌质淡苔薄白。细究其因,乃半年前因职务变迁,未能如愿而致心情忧郁不畅,经常失眠,胸胁胀满不适,阳事不举。证属肝气郁滞,失于条达,阳气不伸,宗筋弛缓,治宜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予四逆散基本方加合欢皮15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 炒杜仲15g、阳起石20g、全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并劝导患者调情志,远名 利,宽胸怀。服药10剂诸症好转,24剂后阴茎坚硬而举,阳萎治愈。
  体会
  笔者临证发现阳痿患者中属肝郁气滞,宗筋弛缓,阳器失养成萎者为数不少。故以四逆散为主,结合辨证加壮阳、滋阴、活血、健脾等药治之。四逆散有和解表里、 疏肝理脾的作用,善治肝脾失调,情志抑郁等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宽中理气,芍药、甘 草调理肝脾,令土木得和而气机流畅,川郁金清心解郁、行气活血。全方切中病机,故临证可收 满意疗效。

(收稿日期 1999-03-01)

四逆散合八味地黄汤治疗阳痿98例


四逆散合八味地黄汤治疗阳痿98例
门 波1,王继成2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中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关键词:阳痿/中医药疗法 四逆散/治疗应用 八味地黄汤/治疗应用
  阳痿(勃起功能障碍,简称ED)是男科常见病、多发病。2003-10-2005-06,笔者采用四逆散合八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肝郁肾虚型阳痿9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中医辨证属肝郁肾虚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年龄22~49岁,病程3~18个月。对照组年龄23~48岁,病程4~20个月。所有患者均是已婚且夫妇同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功能性阳痿诊断标准制定[1]。①突然发生阳痿;②夜间和/或早晨有勃起现象;③视听刺激和/或手淫时阴茎可勃起。
3 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阳痿章节中的有关证候,结合临床实际拟定肝郁肾虚证的标准[1]。主证: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次证:①胸闷善太息或胸胁胀满;②腰膝酸冷,或肢体畏寒,或神疲乏力怕冷;③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四逆散合八味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2 g,当归12 g,白芍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熟地黄25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泽泻9 g,牡丹皮15 g,制附子9 g,肉桂9 g,仙茅12 g,淫羊藿15 g。加减:气虚,加党参15 g、黄芪20 g;湿热甚,加生薏苡仁3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玄驹胶囊(由北京康尔副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030810),每次2粒,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疗程同治疗组。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阳痿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治疗后3个月以内,各项症状消失,阴茎勃起角度>90°,性交成功率>75%;显效:治疗后各项症状较前明显减轻,阴茎勃起角度>90°,性交成功率>50%但≤75%;有效:治疗后各项症状较前减轻,勃起角度有改善,性交成功率>25%但≤50%;无效:用药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改善。
6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11.67,P<0 .01="" p="">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例)组 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50 17 15 12 6 88.00对照组48 5 10 15 18 63.50
7 讨 论
     阳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涉及心肝脾肺肾胆等多个脏腑。在古代,由于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文化娱乐生活较少,故历代医家对本病辨证多责之于肾虚,治疗多从补肾入手。而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物资极大丰富,各种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姿,故阳痿肾虚者较前明显减少。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特别是男性的压力越来越大,肝郁患者不乏其人,因此,肝郁型阳痿越来越多。中医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肝病日久,必将损及肾精,导致肝郁肾虚。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宗筋失养;肾气有赖于肝之疏泄调达,阳事活动才能自如。肝病日久,子盗母气,肾气亏虚,则温煦、运动、兴奋、气化功能不足而引发阳痿。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而八味地黄汤之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肉桂、附子温补肾阳;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诸药合用,可疏肝健脾,益肾强精而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