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皮损多呈蝶形,分布于面部、前额、两颧部,为淡褐色至咖啡色斑片,境界明显。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大多数人还伴易疲劳,面色晦暗,月经不调等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妊娠斑”、“蝴蝶斑”,《外科正宗》称“黑黧斑”,《医宗金鉴》称“黧黑皮黯”。近年来,我们采用蒲氏益元散从肾论治本病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8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2岁,最大的48岁,平均30.43(正负3.25岁),病程半年至20年,平均6.35(正负2.14年)。病例中已婚者61例,未婚者7例,怀孕后发病者46例,长期服避孕药者15例。
2、治疗方法
蒲氏益元散由当归、仙灵脾、苁蓉、白术、党参、人参、陈皮、兔丝子等组成,有补益元阳,填精补髓等作用。临床运用能消斑美容,黑发润肤。临床使用:益元散口服,每次2克,每日2次,2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病例治疗2至4个疗程。两个疗程无效停止治疗。
结果
1、疗效标准
治愈:黄褐斑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细嫩有光泽;显效:色斑大部分明显谈淡,其间出现多处斑片状正常皮肤,黄褐斑总面积减少50%;有效:色斑颜色变浅,减少面积不足原病灶的50%;无效:治疗后黄褐斑的颜色、总面积无变化,或颜色加深或总面积增加。
2、治疗结果
68例治疗2个疗程者20例,3个疗程32例,4个疗程16例,结果治愈41例,占60.3%,显效18例,占26.5%,有效8例,占11.7%,总有效率98.5%,无效1例,占1.5%。
讨论
黄褐斑系临床常见色素代谢异常性疾病。多数局部无症状,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研究多局限于试探性治疗,因病因不明确,故无特效疗法,多采用激素脱色等局部治疗方法,疗效较差。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多从肝、脾、肾三脏入手,从气血、痰瘀论治。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称此疾为黧黑,由“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斑,色枯不荣”,认为由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阴虚火量,火燥津亏,面部失荣,而发色斑。治疗采用六味地黄丸口服,并用玉容丸外洗面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黄褐斑为“黧黑皮黯”,“原于忧思抑郁成”,将本病的发病机理归结为忧思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郁,结于面颊,面色不华发病,认为采用行气祛风,化瘀之玉容散外洗为主治疗。
后世及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基于肝郁气滞,瘀留不去,肾阴亏虚,痰湿内阻,加以辨治。如李氏将此病分为肝郁型、肾虚型及肝虚型,取得一定疗效。邵氏将本病病因概括为“肾虚”、“肝郁”、“血瘀”三型也取得一定疗效。两人对肾虚的认识均受“处科正宗”的影响,从肾阴不足,水不上承论治。
由于活血化瘀研究的进展,从活血祛瘀治疗的医家也为数不少,如窦氏等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119例,有效率89.18%,李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本病49例,总有效率84.6%,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单纯活血祛瘀缺乏稳定性,疗效不持久。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从其症候来说,以面生黑斑为主。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为水火之脏,主精气之生发,肾中阳乃一般气气之根本。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本病其本在肾亏阳虚,其标在气郁血瘀,因此治疗上采取补益元阳,和血养营之法,令阳气渐壮,发生鼓动有力,阳生阴长,精血充沛,血脉流畅,自然瘀祛新生,颊面皮肤得养,色斑逐渐消退,此方为追根寻源治本之法,不同于历代文献益肾养阴,或化瘀解郁之法。益元散系我国当代杰出中医专家蒲辅周先生家传秘方,组方精巧,临床使用已逾百年。其功用在于补益元阳,填精补髓,养血和荣,针对于黄褐斑的发病机理,故而临床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曾宁.黄褐斑证治探讨.四川中医 1994;(9):6~7
2.陈实功.外科正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1958:213
3.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3:130
4.李秀敏.70例黄褐斑的辨证论治.中医杂志 1986,(3): 38
5.邵凯彬.加味消遥汤治疗黄褐斑.新中医1993;(6):36
6.窦国祥等.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119例分析.铁道医学1984; (12)1:46-48
7.李茂兴等.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49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 1989;14;(5):9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8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2岁,最大的48岁,平均30.43(正负3.25岁),病程半年至20年,平均6.35(正负2.14年)。病例中已婚者61例,未婚者7例,怀孕后发病者46例,长期服避孕药者15例。
2、治疗方法
蒲氏益元散由当归、仙灵脾、苁蓉、白术、党参、人参、陈皮、兔丝子等组成,有补益元阳,填精补髓等作用。临床运用能消斑美容,黑发润肤。临床使用:益元散口服,每次2克,每日2次,2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病例治疗2至4个疗程。两个疗程无效停止治疗。
结果
1、疗效标准
治愈:黄褐斑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细嫩有光泽;显效:色斑大部分明显谈淡,其间出现多处斑片状正常皮肤,黄褐斑总面积减少50%;有效:色斑颜色变浅,减少面积不足原病灶的50%;无效:治疗后黄褐斑的颜色、总面积无变化,或颜色加深或总面积增加。
2、治疗结果
68例治疗2个疗程者20例,3个疗程32例,4个疗程16例,结果治愈41例,占60.3%,显效18例,占26.5%,有效8例,占11.7%,总有效率98.5%,无效1例,占1.5%。
讨论
黄褐斑系临床常见色素代谢异常性疾病。多数局部无症状,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研究多局限于试探性治疗,因病因不明确,故无特效疗法,多采用激素脱色等局部治疗方法,疗效较差。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多从肝、脾、肾三脏入手,从气血、痰瘀论治。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称此疾为黧黑,由“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面,以致火燥结成斑,色枯不荣”,认为由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阴虚火量,火燥津亏,面部失荣,而发色斑。治疗采用六味地黄丸口服,并用玉容丸外洗面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黄褐斑为“黧黑皮黯”,“原于忧思抑郁成”,将本病的发病机理归结为忧思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郁,结于面颊,面色不华发病,认为采用行气祛风,化瘀之玉容散外洗为主治疗。
后世及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基于肝郁气滞,瘀留不去,肾阴亏虚,痰湿内阻,加以辨治。如李氏将此病分为肝郁型、肾虚型及肝虚型,取得一定疗效。邵氏将本病病因概括为“肾虚”、“肝郁”、“血瘀”三型也取得一定疗效。两人对肾虚的认识均受“处科正宗”的影响,从肾阴不足,水不上承论治。
由于活血化瘀研究的进展,从活血祛瘀治疗的医家也为数不少,如窦氏等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119例,有效率89.18%,李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本病49例,总有效率84.6%,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单纯活血祛瘀缺乏稳定性,疗效不持久。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从其症候来说,以面生黑斑为主。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为水火之脏,主精气之生发,肾中阳乃一般气气之根本。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本病其本在肾亏阳虚,其标在气郁血瘀,因此治疗上采取补益元阳,和血养营之法,令阳气渐壮,发生鼓动有力,阳生阴长,精血充沛,血脉流畅,自然瘀祛新生,颊面皮肤得养,色斑逐渐消退,此方为追根寻源治本之法,不同于历代文献益肾养阴,或化瘀解郁之法。益元散系我国当代杰出中医专家蒲辅周先生家传秘方,组方精巧,临床使用已逾百年。其功用在于补益元阳,填精补髓,养血和荣,针对于黄褐斑的发病机理,故而临床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曾宁.黄褐斑证治探讨.四川中医 1994;(9):6~7
2.陈实功.外科正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1958:213
3.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3:130
4.李秀敏.70例黄褐斑的辨证论治.中医杂志 1986,(3): 38
5.邵凯彬.加味消遥汤治疗黄褐斑.新中医1993;(6):36
6.窦国祥等.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119例分析.铁道医学1984; (12)1:46-48
7.李茂兴等.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49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 1989;14;(5):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