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7, 2009

滋阴名方“一贯煎”

中药方剂“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臔的《续名医类案》,是临床上滋阴疏肝的首选方剂。一贯煎的组成和常用剂量为:北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 15克,当归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本方随证加减,对一些慢性疑难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其滋阴疏肝作用的确不同凡响,并广泛应用于肝、胃、高血压、妇科、眼科等肝肾阴虚诸症。

  1、慢性肝病:临床可用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属阴虚者,对肝脓疡恢复期也有较好的效果。对上述肝病,可用一贯煎6味药,酌加白芍 15克,丹参12克,生黄芪10克,每日1剂,连服1~3个月。

  2、萎缩性胃炎:大量临床报道表明,一贯煎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属阴虚者有一定疗效。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一贯煎基础上,加乌梅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6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2~3个月为1疗程。凡经一贯煎调治的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巩固。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此类病症大多属阴虚,以一贯煎加白芍15克,茯苓12克,百合15克,小麦10克,大枣3枚,疗效颇为理想。

  4、中心性视网膜炎:用一贯煎加密蒙花12克,白芍15克,草决明12克,郁金10克,水煎服,连服1~2个月。一般服10~15剂后视力开始上升。

  5、肿瘤放疗后阴道干涩症:妇女宫颈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出现阴道干涩、疼痛等症,可用一贯煎加枣皮12克,白花蛇舌草 20克,半枝莲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连服15~30剂,往往可见显效。对其它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口干舌燥、心烦失眠、食欲缺乏等阴虚表现,亦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一贯煎加减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肺结核、性功能减退等。

高血壓中醫思維

美國紐約發生渡輪撞碼頭的交通意外,肇事原因為駕駛忘記服用降血壓藥, 撞船前眼前一黑,等到回過神時又不小心把油門加到全速,導致撞船意外。 高血壓病人若平日血壓控制不好,又忘記服藥,血壓突然升高時,會出現高血壓性腦病的症狀,如劇烈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視力障礙、黑矇、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的情形,這位渡輪駕駛員就是在如此的情況下,發生了意外,導致許多的傷亡。

  從中醫的理論而言,高血壓的病位主要在肝腎,肝與腎的陰陽失調是基本發病因素,與西醫的心血管因素理論不盡相同;肝腎精血虧虛,導致陽亢、火升、風動與痰濁,雖然80%為輕型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有時會有頭暈痛或頭頸部沈重緊的感覺,隨著時間的加長,潛在著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持續性損害。中醫治療高血壓,主要是在調整陰陽﹔早期病位主要在肝,用清降的方法;中期病涉肝腎,有陰虛陽亢的情形﹔病變後期常陰陽皆虛,治以補益為主,兼以鎮潛,而肝腎陰虛、陰虛陽亢為最常見的証型和基本病理,治法總不離滋陰潛陽﹔高血壓後期,常會有心腦腎的併發症,也應同時治療。如瘀血,冠狀動脈疾病,可用丹參、桃仁、紅花、赤芍等,腦部受損可用川芎、牛膝,腎臟受損可選澤蘭、益母草等。

中醫治療高血壓特別地注意通便,保持大便通暢,對降壓與穩定血壓,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尤其在常有便秘的患者,更須保持經常性的大便暢通,有助於維持正常的氣機升降,維持體內環境的衡定,對於預防中風,亦十分必要。通便藥物中,使用大黃的機會很多。大黃通便作用顯著,安全好用,適用於實熱証。在高血壓急症時,常出現一派肝陽上亢,氣血上衝的危象時,可用較大劑量的大黃粉2-3錢,開水沖服,2-3小時後可重用一次,藥後4-6小時即可泄下大量稀便,而在大便通泄之後,血壓多會緩緩下降;而同時也要服用對症的中藥湯劑,才能確保療效。決明子是一味非常好用的藥,常有人拿來代茶飲,其作用能平肝降脂,又能潤腸,是治療高血壓中一味非常實用的中藥。

振興醫院中醫科 鄧正梁 Email: lang310@ms13.hinet.net Web stie: http://home.pchome.com.tw/service/liang310/

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1)

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的,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勘称一绝。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可离去。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1.经方的返朴归真 李可认为,研究经方要返朴归真。他指出,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4页)。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 经方的剂量 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按:真武汤原方剂量:炮附子1枚(大者为20~30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两,白术2两。合今之剂量:附子30g、茯苓、白芍、生姜各45g,白术30g。从中可见李可是遵经方之旨,故取效亦捷。

1.2 经方的煎服法 李可认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即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此必仲景当年亲历、亲尝的切身体验之谈,绝非臆测可比(69页)。李可深得经旨,用乌头必配蜂蜜久煎。详见下面病例:

鸡爪风症 宋某,女,26岁。产后9个月,忽觉四肢麻木,气怯神倦,腰困如折,劳累或气候突变则加重。近1个月来,麻木一旦发作,手脚便频频抽搐如鸡爪状。内科诊为缺钙性抽搐,补钙亦不能控制。视其面色萎黄欠华,脉细舌淡。断为产后血虚,肝失所养,故挛急,遂予加味芪桂五物汤:生芪45g,当归30g,白芍90g,桂枝、红参(另炖)、肾四味各10g,黑木耳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20g,7剂。二诊:药后精神健旺,面色红润,气怯腰困麻木均愈,而遇冷仍有抽搐。详询病史,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淘菜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正虚不能鼓邪外达。前方为补益气血,无直接驱寒作用,服后仅体质改善而有小效,病根未拔,故遇寒又发。且本例之寒,非表寒可比,乃深伏厥、少二经之伏寒,非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之猛将不能胜任。乃选乌头汤加味进治:生芪90g,当归、白芍各45g,川乌30g,炙草60g,麻黄、桂枝、细辛各15g,肾四味、防风、黑小豆各30g,全蝎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蜂蜜150g,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打)4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分3次服,3剂。服后诸症均愈(122页)。

按 李氏以加味芪桂五物汤治愈多例鸡爪风,但用于本例仅有小效。经详询病史,得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做饭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内寒久伏。遂改用乌头汤配蜂蜜,加冷水2500毫升,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结果3剂而愈。

Monday, February 16, 2009

中医专家高谈论肾虚

中医的肾≠西医的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司二便,其华在发等功能。中医学所谓的肾,不是解剖意义上的肾脏器官,与西医学所提及的肾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的意义更广泛,生理功能涉及面更广。
  精神旺盛、耳聪目明、头发润泽、牙齿坚固润泽而白、腰脊强壮、行走矫健、性机能正常、男女能够繁衍后代、尺脉柔和有力等综合证候群,就是中医肾脏功能正常的综合反应,或者说这就是中医说的肾脏。

  肾虚是精神疲乏、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枯槁、齿摇稀疏、腰背酸痛、性机能失常(梦遗、阳痿、滑精等)、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小儿囟门迟闭和骨软无力、老年人骨质脆弱和易于骨折、尺脉弱等一个综合证候群。

  无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以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导致肾精亏虚。如肾藏精不足,则会出现精神疲惫、腰膝酸软、性功能失常、发育不良、不孕不育、须发早白或枯槁、脱发等现象;肾主水液代谢的失常,可出现面浮肢肿、夜尿清长、排尿无力等现象;肾主纳气功能减退,可能出现动则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肾主骨生髓功能减退,则可出现腰酸骨软,行动迟缓,骨质疏松,牙齿动摇、脱落;脑为髓海,肾生髓充脑功能下降,可出现头晕、健忘、反应迟钝等病症;肾精不能上充于两耳,耳失所养,则可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临床上可以见到的上述症候群,都属于中医学肾虚的范畴。

肾虚是一个综合证候群

  如果在脑力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等;在情志方面表现为情绪难以自控,头晕,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没有目标和方向;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男子性欲降低,阳痿或遗精、滑精、早泄,男子不育,女子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在泌尿方面表现为尿频、多尿、小便清长等症状。或表现为健忘失眠,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乏力,视力减退,听力衰减,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容颜早衰,眼袋,黑眼圈,皮肤皱纹和色斑,中年暗疮,嗓音逐渐粗哑,女性乳房下垂,腰、腹脂肪堆积,男性早秃等,都可能说明您得了肾虚证。以上这些纷繁复杂的症状都归属于中医肾虚范畴。从以上这些症状可以看出,肾虚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智力、衰老、生育都有着密切关系。

  有了上述症状,是不是就一定得了肾虚证呢?不一定。一些人一有腰酸腰痛、性功能不好等症状就说自己肾虚,这是一种误区。腰酸腰痛、性功能不好等个别症状确实是肾虚的某些症状和一个重要的信号,但是不能简单地把腰酸腰痛、性功能下降等症状和肾虚画等号。比如说现代医学的风湿、劳累过度、扭伤、骨质增生、尿道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等都会造成腰疼。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有可能是肾虚,也可能是瘀血、湿热、风寒等因素导致的,应根据中医四诊进行辨证施治。如果都一味补肾,则可能会造成“闭门留寇”,甚至因误补而延误病情了。

  肾虚是一个综合证候群,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症状,所以需要有长期临床经验的专业中医生进行细致认真的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是否肾虚的准确判断。中医生绝对不是靠某一个单纯的症状就轻易下肾虚结论的,这在中医业内叫“四诊(望、闻、问、切)合参”。

肾病≠肾虚

  西医肾脏疾病既可能属于中医肾虚证,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中医的肾虚证,要结合个人的体质进行分析辨证。常见的肾脏病如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肾结石等常见病多发病,在肾科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在疾病的某个阶段中医辨证可能为气虚证、阴虚证、湿热证、瘀血证、湿浊证等。如患者表现为乏力、口干口苦、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那么就是一个湿热证。因此,得了西医肾脏病,不一定就是肾虚。

  有些人因腰痛就诊中医,而医师可能会告知他为肾虚,便以为自己得了西医的肾脏病,甚至以为可能会得了尿毒症,被吓得半死。其实没必要过分担心,因为中医说的肾虚并不是西医诊断的肾病,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肾虚既可能包括无西医学肾脏疾病的功能失调性疾病,也可能包括西医肾脏疾病,它们也可以是交叉地存在着。由于肾虚,往往预示着人的免疫功能较差,这时候也容易发生西医诊断的肾脏疾病。此时,应尽快去医院找泌尿科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去诊断,明确是否真的有肾脏疾病。

肾虚分阴阳

  中医学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长期劳累、生活紧张、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年老体衰等原因均会使肾的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肾虚症状。

  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这就是肾虚。目前大家常说的肾虚,如遗精、阳痿、早泄、性冷淡、不育、不孕等,实际上是狭义的肾虚。广义上的肾虚包括一系列的全身症状。

肾虚有多种,以肾阴虚、肾阳虚最常见。

  肾阴虚证:表现为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便秘、经少甚至经闭,或崩漏,失眠多梦,口咽干燥,潮热盗汗,心情烦躁、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

  肾阳虚证:表现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形寒肢冷,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不孕、性欲低下,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多,身体浮肿,舌淡,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肾虚
  中医治疗肾虚可概括为一个“补”字。补肾成为肾虚男女皆宜和延年益寿的常用办法。

  中医肾虚主要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和肾精亏虚五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肾阴虚证的表现和诊断要点是: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梦遗、午后颧红、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等。五心烦热,就是指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和心口,有一种发热的感觉。

  肾阳虚证的表现和诊断要点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阳痿、带下清稀、宫寒不孕、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润、脉微弱迟等。

  肾气不固的表现和诊断要点是:小便清长而频数,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失禁,或遗溺,或夜尿增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听力减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沉。

  肾不纳气的表现和诊断要点是:咳嗽胸满,痰清稀,自汗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唇青紫,四肢欠温,纳差,重者不能平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肾精亏虚的表现和诊断要点是:小儿痿软、解颅、五迟、五软;成人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以及西医学的小儿佝偻病、男性不育等病。

  肾阴虚治疗方法当然是滋补肾阴,通过补充肾阴的方法,让肾阴充足之后,它的偏衰就能够得以纠正了。滋补肾阴的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临床常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而无明显其他伴有症状者,是治疗肾阴虚的经典名方;知柏地黄丸临床常用于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者;麦味地黄丸临床常用于消渴咳嗽咯血者;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临床常用于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为主者;二至丸临床常用于妇科病人见咽干鼻燥、月经量多者;归芍地黄丸临床常用于肝肾阴虚之月经不调、脚跟疼痛者。

  肾阳虚当然就要补肾助阳。在补肾助阳时有个小技巧,补肾阴不必补肾阳,补肾阴的药不一定加上补肾阳的药,但是补肾阳必须补肾阴,这是中医治疗肾虚的法则。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肾阴虚了,物质匮乏了,我们补充物质的东西,然后它一点点地就把肾阴补充好了,就纠正过来了。但是补肾阳有一个问题,一定要把补肾阴的药加上,即把有肾阴作为物质基础才能转化为肾阳。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断。”金匮肾气丸就是治疗肾阳虚的。

  肾气不固则要补肾固摄,方用大补元煎合金锁固精丸加减。

  肾不纳气则要治以培元温肾,纳气平喘。七味都气丸和人参蛤蚧散就是治疗肾不纳气的。外感咳嗽引起的气喘忌服。

  肾精亏虚则要填精益髓。龟鹿二仙丹、五子衍宗丸、左归丸之类,都是治疗肾精亏虚的。

  由此看来,中医的肾虚概念十分广泛,以上各种病变都可以归为肾虚。我们笼统地把他们称为肾虚十分容易,但对其中包括的各种情况,分析起来又千差万别,本质上各不相同,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中医肾虚证常见的有五个,还要看看你属于其中的哪一个。疾病表现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同,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肾虚而不加选择地乱服补肾中药,一定要在中医专家指导下用药。盲目补肾不可取,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女子能长期服乌鸡白凤丸吗?

  乌鸡白凤丸是古书《济阴纲目》中大小乌鸡丸的加减方,已有百年历史。它由乌鸡、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甘草、制香附、鹿角胶、鹿角霜、银柴胡、牡蛎、鳖甲、桑螵蛸、芡实、山药、天冬等20味中药制成。乌鸡白凤丸是补气、养血、调经、止带、阴阳双补的成药,使用范围很广,在妇科应用最多。

  因乌鸡白凤丸补肾阳成分多,滋阴成分少。女子如果出现了腰酸腰痛、带下清稀、宫寒不孕等症状,又经过中医专家诊断为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精亏虚证型,可以比较长时间服用乌鸡白凤丸,但肾阴虚者则不合适服用。

  是药三分毒,不能因为乌鸡白凤丸是中药,就可以随便乱吃。根据说明书的用法服用1~2周,然后定期到医生那里去咨询和重新诊断,看病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千万不能长期服下去,更不能将其当成女性美容养颜的中药。

男子能长期服六味地黄丸吗?

  六味地黄丸来自宋代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物组成,以滋补肾阴为主。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明显是肾阳虚的人更不宜服用,否则病症就会“雪上加霜”;脾胃功能不好的人要小量服用,因为吃了以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年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

  服药之前应该先去咨询医生:自己有没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该不该服用六味地黄丸?服多长时间?尽量避免由于盲目用药而造成身体不适。

  如果男子出现了腰酸腰痛、性功能不好等症状,又经过丰富经验的中医专家诊断为肾阴虚证型,且经过专家分析没有以上禁忌症,则可以比较长时间地服用六味地黄丸。

  肾阳虚者则不合适服用六味地黄丸。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精亏虚者尚可服用,但不是最佳选择,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最佳配方。

枸杞茶、枸杞酒能长期饮用吗?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是补益肝肾要药。中医认为,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和血润燥、泽肤悦颜、培元乌发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遗精、面色暗黄、须发枯黄、腰膝酸软、阴虚劳嗽、老人消渴等症。《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上品,称之“久服,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对枸杞子的评价尤高,认为该药“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子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新生、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皮肤弹性、抗衰老等作用。

  枸杞子泡酒熬膏、早晚嚼食、泡茶泡水、煲汤药膳,各有风味。如果您经过中医诊断为肾阴虚证型,就可以长期服用。但最好直接嚼食枸杞子或泡茶泡水、煲汤药膳。尽量不用枸杞子酒,因为酒有伤阴助火的副作用。长期服用枸杞子,要定期到医生那里去咨询和诊断,看病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枸杞子可能就不适合或者需要暂时停一段时间。

枸杞菊花茶能补肾明目吗?

  很多人喜欢用枸杞子、菊花泡水长期当茶饮,据说可以用来补肾明目。中医很早就用枸杞子补肾明目,在民间流传也很广,而且它常常被当做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菊花甘、苦,微寒,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因此,枸杞子配伍菊花当茶服用,味道甘美,沁人心脾,确可以起到补肾明目的作用,为很多人所喜用。

  尽管枸杞菊花茶有补肾明目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肾,菊花散风清热,因此该茶主要适合肾阴亏虚伴有风热上炎所致的目昏不明,羞明流泪患者。若是肾阳虚或肾精不足的患者,就不适合服用了。

當美國仙丹遇上中國仙丹

類固醇一般被稱為美國仙丹,常被用於治療各種自體免疫疾病,也常是此類疾病的一種救命仙丹,財團法人顏焜熒文教基金會吳宗修博士表示美國仙丹雖然好用,但也有其罩門。現代醫學在臨床上也發現類固醇的使用常造成甚多的後遺症,如免疫能力降低、白內障、高血壓、骨頭壞死及骨質疏鬆症等。吳宗修博士以骨質疏鬆症為例,說明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骨質疏鬆為最常見的併發症,但當患者又必需服用類固醇時該怎麼辦?我們以中國醫學的角度來討論服用類固醇引起的骨鬆症的證型,並且討論在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下是否能以”中國仙丹”來彌補”美國仙丹” 的罩門(骨質疏鬆症)。

嘉義長庚醫院藥劑科林育是藥師表示:停經後婦女其骨質密度降低一個標準差,將會使骨折的危險性增加至2倍,但對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患者而言,相同程度骨密度的減低卻可能造成骨折危險性增加至2到6倍,林育是藥師說類固醇造成的骨質流失在使用的第一年內最快,其後骨質的流失仍比正常人來得高,此種骨質的流失,甚至在使用極少量類固醇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

林育是藥師說骨頭是一種活的組織,其新陳代謝主要是靠骨中兩種細胞,包括造骨及蝕骨細胞,造骨細胞負責製造新的骨頭,而蝕骨細胞在破壞及吸收老舊的骨頭,類固醇的作用會抑制造骨細胞的活性及促進蝕骨細胞的活性,其相對的結果就會造成骨質的流失。

順天堂藥廠林淑鈴中醫師表示西醫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與中醫的「骨痿」相似,認為是氣血不足,長期過度勞動或大病後引起腎精虧損使骨枯髓減所致,林淑鈴醫師說其病理機轉主要與腎虛有關,乃因中醫講腎主骨,腎虛則骨不壯,筋不強,故骨質疏鬆症容易骨折,此外,林淑鈴醫師特別強調;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而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症狀以腰痛為主,所以病因也與腎虛有關。

精通於西藥藥性的吳宗修博士表示:以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在中醫的動物實驗方法學中有提到一般連續給予實驗動物類固醇1-5天後將導致陰虛證型,5-10天後將導致陽虛證型,10天後將導致陰陽兩虛證型,所以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到最後皆產生陰陽氣血皆虛的體質。吳博士說以中醫理論來看,宜給予浚補陰陽以生氣血精髓的方劑以避免類固醇所產生的證型。類固醇在臨床上常見的不良反應即是骨質疏鬆,而龜鹿二仙膠自古以來就是用來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同時也有補腎的作用。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黃中瑀表示,西元2000年的世界中醫藥大會中已有研究報告指出,龜鹿二仙膠對骨質的影響比鈣片還好。

在藥品品質方面,順天堂藥廠林淑鈴中醫師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購買市面來路不明的「龜鹿二仙膠」,民眾不妨宜選擇合格的中醫師及藥師、服用合法GMP製藥廠的中藥,比如市面上順天堂藥廠的活力勇骨即含有龜鹿二仙膠等成份,民眾可選擇GMP藥廠的產品,其品質也較有保障。

吳宗修博士認為“美國仙丹”在過去之所以稱為仙丹乃在於它本身的療效,但現今需要類固醇治療的患者即使在醫師的指示下仍不敢使用。過去的仙丹為何現在變成人人談之色變的類固醇?探其原因主要是被其副作用給嚇得不趕使用。當現在大家在都把焦點放在”美國仙丹”(類固醇)的療效及副作用的同時,或許在兩岸中西醫整合的風潮中”,中國仙丹”(龜鹿二仙膠)的老藥新用更能讓”美國仙丹”起死回生。

还少丹

  【来源】《洪氏集验方》卷一。
  【异名】还少丸(《杨氏家藏方》卷九)、滋阴大补丸(《医学正传》卷三)。
  【组成】干山药 牛膝(酒浸一宿,焙干)各45克 山茱萸 白茯苓(去皮) 五味子 肉苁蓉(酒浸一宿,焙干) 石菖蒲 巴戟(去心) 远志(去心) 杜仲(去粗皮,用生姜汁并酒合和,涂炙令热) 楮实 舶上茴香各30克 枸杞子 熟干地黄各1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用温酒、盐汤送下,空腹,日进三服。
  【功用】温补脾肾,养心安神。
  【主治】虚损劳伤,脾肾虚寒,心血不足,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眩晕倦怠,小便混浊,遗精阳痿,来老先衰,疲乏无力。

  方 名:还少丹(补养之剂)
  总 结:阴阳平补 
  组 成:大枣、杜仲、牛膝、远志、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山茱肉、
  五味子、茯苓、山药、熟地黄、枸杞、楮实
  主 治:1.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不思饮食。 
  2.肌体瘦弱、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牙齿浮痛等证。 
  归 经:手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药也。
  方 义: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
  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
  1.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两者可同补命门
  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
  2.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
  3.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 
  4.茯苓、山药--渗湿以助脾。 
  5.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 
  6.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 
  7.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
  8.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此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剂也。
  变化方: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 
  又附方:一方茯苓换茯神,加川续断,名打老儿丸。
  煎服法:加枣肉蜜丸。盐汤或酒下。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阳陵泉穴临床应用刍议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针炙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由于平素谨遵医经巨典,继承先师吴效仁超群医技,为我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中我始终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针的治疗原则,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并对较为棘手的顽症痼疾,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将我二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该穴的心得分述如下:

一、 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炙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炙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二、 主治范围

(一)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三、 临床应用

(一) 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例一:

  王某某,女,55岁,教师,1995年6月20日来诊。主诉:左胁疼痛五天。痛如针刺样,咳嗽加剧。查体: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遂针左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泻法和调气法,病人胁痛即减轻,咳嗽时已无疼痛,留针三十分钟,起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症属气滞血瘀型,不通则痛。故用阳陵泉(左)调气法。

(二) 肩痛

  肩痛一证,病因多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亦有因经脉受损,气血不和,不通则痛之故,我认为根据上病下取的法则,选筋会——阳陵泉一穴治之,疗效尚感满意,尤其对新病患者或扭伤或挫伤所致者,疗效尤著。

例二:

  李某,男,54岁,民警,1987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两肩疼痛二月余。二月前无特殊原因忽感两肩疼痛、沉重、酸麻。且遇寒加重。抬举受限,以右侧为重。曾服中药多日不果。查体:局部外观无明显改善,外展60°,上举100°,试摸对侧耳朵,仅达百会处。舌淡苔白,脉沉弦。随取双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三十分钟,每日隔五分钟行针一次,在行针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运动法),范围由小到大,针1次后疼痛缓解,活动范围增大,外展80°,上举120°,摸对侧耳朵过百会穴10厘米处。又针1次,右肩疼痛消失,高举150°,已能摸到对侧耳朵。再针1次,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再针2次后肩关节活动自如,追访未再复发。

  按:患者肩痛,多因营卫虚弱,复因局部感受风寒,遂致气血阴滞而致筋脉失养,不荣则痛。现医多在肩关节局部进行治疗,效果均多不佳。根据“筋会阳陵”多用阳陵泉以疏通调理气血,治之每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痿证

  取刺筋之会穴阳陵穴,有健壮和舒利下肢筋脉的作用。

1. 肺热灼阴型

  在取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清肺润燥,养阴荣筋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佐以强壮筋脉。

2. 气血双亏型

  在针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佐以强壮筋脉。

3. 湿热浸淫型

  在取泻阴陵泉、内庭,清利湿热的处方中,配泻阳陵泉,舒利筋脉。

4. 肝肾亏虚型

  在取补曲泉、复溜或太溪,补益肝肾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强壮筋脉。

5. 肝热筋痿型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此型瘘证,可泻阳陵泉、合谷、太冲,清利肝胆,舒筋活络。

6. 脾热(胃热)肉痿型

  《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此型痿证,可在针泻内庭、合谷清热益胃的处方中,加补阳陵泉、阿是穴,佐以壮筋补虚;如标亦属实者,阳陵泉和阿是穴改用泻法,舒筋祛邪。

  例三:孙某,女,33岁,农民。1990年3月7日就诊。主诉:左下肢麻木无力一月余。一月来发现左下肢麻木,继之则软弱无力,迈步时足尖下垂,且有拖动之势。查体:左下肢肌张力低下,膝反身减弱,胎举不能自立。舌淡苔薄白,脉细弱。遂针阳陵泉(左),阴(左),用补法。留针三十分钟,行针时患者有酸麻胀重感,且有向脚趾尖放射现象。嘱其抬腿时即可抬高15厘米,又针治3次,病即痊愈。

  按: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选用足阳明经穴阴市用补法,以调补阳明气血。加用补阳陵泉,以舒筋活络,通条气血,则筋脉得养,痿证自消。

(四) 痉证

  对症治疗,取泻本穴多用于治疗下肢筋脉拘急,以收舒筋解痉之效。整体治疗,取泻阳陵泉,合谷,太冲,共奏疏风祛邪,息风解痉之效。对于因失治、误治、或汗下太过,机体极度虚弱,经筋失其濡养,导致气血虚弱之破伤风,和素体气血亏虚,或因亡血,或产后血亏,不能荣养经筋,或汗下太过,导致阳气阴血两损之痉病,均不可施本穴。

例四:

  潭咏玲,女,46岁,1995年4月12日诊。病案号:12428。主诉:斜颈二年余。患者述两年多来,颈向右侧偏斜,伴有头晕,坐立不能持久。二年多来多方求医无效。诊见患者性情抑郁,语低气怯,头部向右偏转90°,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舌红苔白脉弦细。遂针阳陵泉,太冲,均用泻法。行针期间,患者头向正中偏转45°,又加用颈夹背穴,左侧用补法,右侧用泻法。针一次后,头部基本位于正中,持续四小时,随继针10次,头部位于正中,余症状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此患者斜颈属痉证范围,患者平素抑郁,肝郁化火,灼伤真阴,乃至肝木失于濡养,肝风内动,血不养筋。故用阳陵泉、太冲用泻法以疏风祛邪。又因患者久病,故在患部用补虚泻实法,使经脉通利,筋得濡养,故痉证自除。

四、 针法的补泻

  1. 针刺方向与针感走向

  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少阳经下行至足部,略向上斜刺,在不断地捻转针的同时,其针感逐渐沿足少阳经循膝股,髀枢走至腹,胁肋,肩等处;少数病例走至颈项。其斜刺方向视病位而定。

  2. 下肢瘫痪,属于驰缓性者,本穴针感由不明显逐渐转为明显,便针感逐渐走达远处,则示病情好转。外伤性截瘫,本来针感应该是不明显的,如果患肢自感针感明显,或仍存在有传导感觉者,则属幻肢感。临床应注意观察,以免同正常针感混淆。

(二) 补泻

  筋病之实,多取本穴治之;筋病之虚,多配补肝、肾经有腧穴施治。胆病多阳亢火旺,胆腑病多实证,肝胆同病亦多实证,故临床本穴多用泻法,少用补灸。

  除此之外,我在临床上还根据辩证施治的不同,采用烧山火,透天凉,从附引阳,从阳引阴之复式补泻手法,充分发挥针灸双向调节作用,对于上虚下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病症,均有良好的针灸效果,甚至超过药物,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以上是我二十多年以来,对阳陵泉一穴在取法,主治范围,临床应用以及总结先师吴老针灸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应用的体会,然而,阳陵泉穴在临床应用范围及病种上不仅仅只限于此四方面。还有许多方面未被总结及挖掘出来,还有待于同道们共同研究及探讨。

灸疗与附子的关系

附子,辛甘大热,入肾命而通行十二经,生用暖肾脏,以祛寒湿;熟用补命火,以回元阳。盐水炒黑专入肾经,燥湿功胜,兼益下元。下寒上热,里寒外热之症最宜。附子为逆转阴阳之第一药,艾火灸可以透诸经,驱百种病邪。重灸脐下关元气海是治疗下寒上热,上实下虚的最佳外治方法。如今大多数疑难病证的阴阳格局都是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所以重灸关元气海与附子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二者相配合可以治疗多种疑难病。

经络祛病法中明确指出阴邪从手三阴经的原穴,井穴外排为最佳途径,阳邪从足三阳的原穴、井穴外排为最佳途径。具体说也就是阴邪从手上冒出为正路,阳邪从脚上冒出为正路。还有任督二脉的阴、寒、虚邪从百会人中龈交排出为最佳途径,任督二脉的阳、热、实邪从神阙,气海外排为最佳途径。

总之,所有阴邪从手及头上外排为正路,所有阳邪从脚及脐下外排为正路。

重灸脐下(包括针刺)或服用附子剂之后,如果病人很快出现头上及手凉冷或冒凉气而脐下和脚发热,这样的病人不论何病见效均快,预后好,病易除根。

重灸脐下(包括针刺)或服用附子剂之后,如果病人头上及手易发热脐下和脚总感觉凉冷或冒凉气,这样的病人不论何病见效均慢,病不易除根。这时医患双方都要耐心坚持,继续用灸或加大附子剂量。同时配合刺激相应的手三阴经原穴、井穴以引导病邪从正路外排。如果刺激井穴、原穴时,医者能够依照子午流注的时间次序以应天人合一之机转,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灸疗与附子剂的合理应用,病邪从正路排空后,全身上下,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百病自愈。

灸疗病例
1.王某某,女,40岁,甲亢5年,高血压眩晕3年,长期靠服药来维持。二零零二年下旬,直接灸关元四十五壮,用时三小时,灸至全身气血通透。灸后禁止性生活3个月,同时改变了原来不良的运动习惯。次年春天甲亢、高血压症状消失,化验指标平均恢复正常,随访五年未复发。

2.冯某某,男,46岁,糖尿病三年,口渴咽干,时常头痛头晕,吃中西药效果不佳,准备用注射胰岛素来降血糖。二零零四年八月下旬,来做重灸,取中脘、关元连续灸了3天,每天下午均灸3.5个灸前小时。重灸后百日内未过性生活,未沾任何油腥。灸疗结束后三个月,连续化验血糖三次,均在正常范围,而且所有症状消失,随访三年未复发。

3.张某某,男,32岁,腹痛腹泻伴有失眠乏力5年,因久治不愈,到市级医院做结肠镜,活检,做病理确诊为结肠癌。建议手术切除部分结肠。二零零二年十月上旬,直接灸气海左天枢,左足三里,共用了7个小时,重灸时患者下半身尤其是双足冒冷风持续近4个小时,灸后半年内禁止性生活,未沾任何油腥。二零零三年上旬,灸第二次,直接气海,中脘6小时,灸后禁止性生活3个月。灸疗结束后,病人腹泻消失,大便基本正常,睡眠体力恢复正常,现随访四年,身体健壮,无复发。

4.赵某某,男,33岁,肝区隐痛一年余,谷丙转氨酶总在400—500单位之间徘徊,服大量中西药及输液无效。二零零五年一月来做重灸,取上脘、气海二次,直接灸6个小时,灸后半年禁性生活,基本吃素,每天练六字诀3小时。灸疮发开后,患者开始大量吐痰涎,平均每天吐痰在百口以上,持续了一年半。患者身体症状好转,但是谷丙转氨酶依然不降。考虑到患者的祖父及父亲均在65岁以前死于肝癌,具备特殊的遗传背景,嘱咐其继续用灸。二零零六年七月,让其在上脘,气海二穴位上每天做麦粒灸各15-20粒,40天后,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随访一年未复发,体质比灸前强壮多了。

刘渡舟医案




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
高X 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3克 苍术10克 三剂
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

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生石膏6克 杏仁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0枚 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

【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注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的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匮要略》偏重于内因,指出溢饮病是由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因,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
吕xx,男,46岁。病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已十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其人身体魁梧,面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凹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无汗。舌质红苔腻,脉浮大。按溢饮证治疗。

麻黄12克 生姜9克 生石膏30克 苍术12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 二剂
服药后四肢得微汗出,病证明显减轻,原方加桂枝、苡米,茯苓皮等,又服两剂而愈。

【解说】本案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溢饮证,是从张仲景用大青龙汤治溢饮中受到启示。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杏仁就成为越婢汤。大青龙汤治疗风寒闭郁阳气的不汗出而烦躁,以不汗出为主,所以用桂枝、杏仁助麻黄以发表,表气得开则郁阳得发;越婢汤是治疗水与风合,一身悉肿的风水证,以身体肿胀汗出为主,用石膏配麻黄以清肺热,肺热清则治节行,通调水道而能运化水湿。因此,用越婢汤治溢饮,取法于大青龙汤而又不同于大青龙汤,本案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着眼点。

〖自析〗三案粗看之下,并无差别,但明明是用三张方治好的,而非一张方,其中定有奥妙。仔细看看,似乎有些明白:

麻黄加术汤案有“无汗”、“苔白滑”、“脉浮紧”之述,结合它文,明有表寒夹湿,故以麻黄发散表寒,苍术化湿,则其肿自愈;越婢加术汤案如其解说中所言“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着眼点”,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明与全身无汗不同;而大青龙汤案与越婢加术汤案亦是同中有异,同者,前者“脉来浮弦”,浮者主表,弦者主饮,“舌质红绛”,主内热;后者“脉浮大”,主表,“舌质红”主内热,“苔腻”主湿主饮,二者均有外有饮邪而夹内热,故以麻黄、苍术配石膏以解表祛饮,兼清内热;异者,前者“形体盛壮”,且“苔白”主寒,是表寒闭郁实甚,后者“身有汗”,则表寒闭郁为弱,故桂枝、杏仁用与不用之间,自有取舍。



附子泻心汤证——上热下寒案
宋xx,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伴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质暗红,脉沉滑。此属阴阳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阴阳水火。

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黄 黄连 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
上药和汁兑服,二剂


服药后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凉转温,汗出心烦止,梦遗阴缩消,只有阴部仍然有凉冷的感觉。舌边尖红,脉沉。这是属于火热邪气已清,但阳气尚未遍达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剂而愈。

【解说】本案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是真寒,临床上辨证治疗均比较困难。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渍三黄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则诸证自愈。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而成,《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火热邪气内盛而人体真阳又虚。从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相协调的矛盾对立,阳盛则热,阳虚则寒,为什么阳虚能与热邪同存于一体之中?如果从上下水火阴阳既济系统来看,中焦气机不能斡旋于上下,固然能产生上热下寒的格局。但是,如果从阳气与邪火的关系上来理解附子泻心汤证,似乎更能触及病变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段话为我们理解邪气与阳气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少火”(即生命活动之火)是周身阳气产生的根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邪火”)则是“少火”的克星,它不但能“食气”,而且能“散气”。在邪火内盛的病理情况下,如果它不断地蚕食人体的“少火”,就能逐渐导致阳气虚衰。阳愈衰则火愈盛,火愈盛则阳愈衰,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体,而在这个循环体中,邪火旺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如果要打破这个循环体,恢复人体的阳气,单用扶阳的方法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在消除邪火的同时,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在“壮火之气衰”的前提下,才能使“少火之气壮”,这也正是附子泻心汤一方面用三黄清热泻火,另一方面用附子温补真阳的治疗主导思想。用这种观点来认识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形成原理以及附子泻心汤的组方原则,对于在临床上更好地把握本方的运用无疑是有益的。



黄连阿胶汤证——腰腿寒冷案
李X X,男,43岁。1978年10月,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两下肢发冷,并逐渐向上发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状,如赤脚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时如虫行皮中状。以后寒冷又进一步发展至于两胁之间,伴有阳萎不举,小便淋沥。一年半来,曾在北京各大医院,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视其双目有神,面色红润,舌质绛,脉弱略数。初按肝胆气郁,阳气不达之阳郁厥证论治,投四逆散加黄柏,知母无效。再诊时,询知有心烦寐少,多梦,身半以上汗出。此当属黄连阿胶汤证,但下肢为何寒冷?因而想到《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以及“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由此可见,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下阴阳格拒之势。本证火气独在上,故心烦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阳气不下达,故腰腿以下厥冷。

黄连9克 黄芩3克 阿胶9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
服药三剂后,下肢寒冷麻木等明显减缓,心烦汗出等证也大有好转。上方加丹皮6克,并同时服用知柏地黄丸而愈。


【解说】本案辨证分析较为详细,在此无需多语。但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前述附子泻心汤证宋某一案,与本案病证极为相似,为什么彼用附子泻心汤而此则用黄连阿胶汤?确实,二案证候表现皆为上热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但是附子泻心汤证的形成是以真阳不足为前提,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必须用附子以温下寒,用三黄以清上热;而黄连阿胶汤证的形成则是以真阴不足为前提,由于心火独盛于上而阳气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虽然此二者均出现上热下寒的证候表现,但通过四诊合参,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

〖自析〗两案均有上热——身半以上出汗而心烦,下寒——腰腿以下无汗而冷,何得一为附子泻心汤证,而另一反为黄连阿胶汤证呢?然刘老治验凿凿,不能不信。推求师意,其病机分析亦已详尽矣。其实在黄连阿胶汤证案后的解说中玄机已透: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再仔细阅读原案,则有:

附子泻心汤证案中“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大便稀溏”应为肾阳不足之明证,脉沉滑者,当为郁热;而黄连阿胶汤证案中“舌绛、脉数”则已露阴虚之兆。

至于下寒,附子泻心汤证案为上有邪火食气,致真阳亏虚之虚寒;而黄连阿胶汤证案则为火热盛于上,致阳气不能下达所致之寒;而上热则同,后者又有阴伤之情,故二者同有连、芩之属以清上热,前者尚以附子温阳散寒,俾阳回邪退,则下寒自愈;后者则用胶、芍、鸡子黄之类以益阴分,待阴复邪清则阳气自达,其寒不治而治。可谓大妙!

四种中成药抗衰延年

1.七宝美髯丹(《明代邵应节》)。
成分:首乌、当归、茯苓、怀牛膝、枸杞、补骨脂、黑芝麻等。
功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填精益髓,乌须发,美颜延年,适用于肝肾虚损所致的多种慢性疾病。

2.壮元丹(《普济方》)
成分:牛膝、肉苁蓉、熟地、川芎、覆盆子、石斛、菟丝子、当归、续断等。
功能:养血活血,强壮筋骨,增进食欲,乌须发,润肌肤,久服轻身延年。对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头昏眼花、迎风流泪、头晕耳鸣、筋骨酸痛、步履无力者有较好疗效。

3.龟龄集(《清代宫廷方》)
成分:鹿茸、海马、旱莲草、杜仲、肉苁蓉、锁阳、补骨脂、茯苓、菊花等。
功能:温肾助阳,补益气血,适用于阳痿、遗精、头昏眼花、步履维艰、腰腿酸软、
神疲乏力等症。本成药以“龟龄”作名,取龟鹤长寿,喻可增寿之意。

4.延龄固本丸(《万病回春》)。
成分:菟丝子、肉苁蓉、天门冬、麦门冬、生地、熟地、山药、牛膝、杜仲、巴戟天、枸杞等。
功能:益肾壮阳,主治诸虚百损,中年阳事不举,未到五十须发先白。服法遵医嘱。

(乔福增)

《医药养生保健报》
该文章转载自中国健康世界网:http://www.39world.com/nvren/0GR04220072042.html

勿乱吃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适用于肾阴虚
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那么,目前中年人是肾阳虚多还是肾阴虚多呢?对正常人群,做这样的区分没有意义。阴虚、阳虚是指肾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的症状。大部分人可能仅仅处于肾气轻微不足的状态,远未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程度。

几种人不宜吃:

1、健康人群
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我认为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2、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不宜服用
肾阳虚的人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吃六味地黄丸。许多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彭教授特别提醒到,他们应该选择治疗肾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

3、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间断吃,影响不大;长期连续服用的话,就不可取了。
服药之前应该先去咨询医生:有没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该不该服用六味地黄丸,服多长时间,尽量避免由于盲目用药而造成的身体不适。

六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在临床上所见,有的肾结石病人,经过治疗,原来的小肾结石基本排完,医生建议以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而病人自以为六味地黄丸补肾好,则连续服用了十几盒,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又出现腰腹疼痛剧烈,经检查,肾内的结石又大又多,超过了一年前所患结石的十倍之多。

肾结石本为肾阳虚所致,再补肾阴则阳气更虚,致使肾水不利,肾内杂质积聚、质变,结石体越加增大、增多。

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

右归丸用途拓展

右归丸是常用中成药,来源于明《景岳全书》。本方由熟地黄、山药、当归、鹿角胶、菟丝子、山茱萸、肉桂、枸杞、附子及杜仲组成。具有补肾助阳、填充精血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阳痿、遗尿、水肿、或火不暖土引起的食少便溏,呕吐腹胀,脾胃虚寒等症。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右归丸还有不少新用途。

  坐骨神经痛: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有人用右归丸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287例。用法:右归丸每次2丸(18克),早、中、晚各服1次,用黄酒送服。10天为1个疗程。结果:287例中,治愈者279例,显效者6例,有效者2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法为右归丸每次2丸(18克),早、中、晚各服1次,用温开水送服。30天为1个疗程,直至痊愈。国内研究人员曾用右归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3例,用药2~4个疗程后,治愈者48例,有效者5例。

  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本病是a一种家庭遗传性疾病,以一定部位的随意肌逐渐变性而致萎缩不能运动等为特征。采用右归丸治疗该病62例,效果满意。用法:右归丸,每次2丸(18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30天为1个疗程,直至痊愈。结果:用右归丸治疗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62例,用药2~5个疗程后,治愈者59例,好转者3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结肠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在中医临床多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采用右归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7例,效果满意。用法:右归丸每次2丸(18克),日服3次,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直至痊愈。疗效:27例患者,治愈26例,好转1例。

  白细胞减少症:本病属祖国医学“虚劳”、“气血虚”的范畴。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探其病机,则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尤以脾、肾关系更加密切。有人用右归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病人,亦获良效。用法:右归丸每次1丸(9克),日服3次,20天为1个疗程,以温开水送服。结果:用右归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患者91例,其中显效(白细胞数提高至1×109/升以上)89例,有效(白细胞提高至0.6~1×109/升)2例。                              

■郝继亭

八味地黄丸可提高痴呆者认知能力

据报道,日本专家的研究显示,中医传统方剂八味地黄丸可用于降低痴呆的发病率。16位患者在服用了8周的八味地黄丸以后,认知能力大有提高,并能勉强应付日常生活。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则未有任何改善。

为了明确八味地黄丸改善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疗效,美国研究人员对33名平均年龄为84岁的中重度痴呆患者进行了双盲对照研究。这些患者的平均病史为5年,经过八味地黄丸治疗后,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痴呆症患者的认知能力只要有少许提高,他们的日常行为以及对看护者的态度就会有很大改观。在该项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看上去十分开心,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的日常行为或认知能力并无明显改善。

八味地黄丸能改善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中药提高了脑内某种重要蛋白质的活性,增加了脑内与认知能力有关的某种重要物质,或是增加了脑血流量。

漫话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剂,采用干地黄、山药、茯苓等八味中药配伍而成。

  该配方相当平衡,按五行论,八味之中有七味归经于肾,六味归经于心,各有三味归经肝和脾,一味归经于肺。根据母子法原理,肾和心补益之后,可以间接滋养肝、脾和肺,五脏之中就可全面地得到补益。   此方见效快,而根治慢。人要经过三四十年才积习成病,不能一下了就根除得了。据临床经验,治愈要四年左右的时间。一般人病状好多了,就停止继续服药,渐渐又退回到原状,却怪药效不良。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此是“富贵”病,一般人生活好了,就是大吃大喝,大玩大乐;舍得花钱上馆子,却舍不得钱吃药。若不痛改前非,注意摄生,就是吃仙丹也无济于事。本人在张绪通老师的辅导下,和一些爱好养生之道的朋友,因为深谙此药的最好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补身的道理,除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外,还经常服用它,视为比茶饭还重要。

  此方小可去病养命,大可增强体质。根据《黄帝内经》,肾主意,肾的功能强弱对人的意志力、决断力发生重大影响;心的功能统率人的精神,影响人的直觉、感应和良心等能力;脾脏支配人的思维,对思维的缜密性有直接的影响。糖尿病人因为脾虚,喜欢提出行动计划,并列出一大堆此计划的意义,但是永远也无法进入行动阶段,总是一事无成,因为他不能制订出一套周密的行动计划。该方亦有镇静作用。心脏病人经常急迫紧张,在这种心态下处理事情是一种结果;相反如果心平气和,处理问题就又会另外一番局面。此方平衡脏器,亦可改进性格平衡,使人的精神面貌、判断力、思维力和直觉力无形中都大为提高,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作风和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