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5, 2009

吸引力法則與因果律

最近看到出版界及一些公開討論的場合,都熱衷在談論著一個很吸引人的話題,叫做“吸引力法則”,或是成功的“秘密”,諸如「如何吸引錢財」,「如何心想事成」,「如何快速成功」等等,聲稱歷史上的名人包括愛因斯坦、愛迪生、甚至於克林頓都是得到這個秘密才成功的。總結起來,這個秘密大致上可分爲三個部分:

「我們的人生操縱在我們手中」。
「你想要什麼,就去觀想感覺它,而且觀想感覺你已得到它了」。
「然後用已得到它後的狀況去行事,你想要的自然就會被你吸引過來而被實現」。

所以理論上,你想要做什麼、得到什麼、變成什麼,都可以這樣子去成就。這與我一直以來研究人們潛意識所得到的結論:「當意識與潛意識兩者合一時,就會產生強大無與倫比的力量」,是相吻合的,多年來,我都不斷的在思考心靈運作的課題,通過對數萬名病患的臨床診治,發現人類的心靈活動能對現實生活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所以一直呼籲大家多用正面思考,因為「正面思考會帶來好運,而負面思考會帶來災難」。現在有吸引力法則被提出來了,已為正面思考做了更多更貼切的註解,看來,心靈能力的啓動和作用已越來越被現代人所接受和重視。

雖然心靈能力有著無與倫比的力量,那是不是每個人照著一個法則去練習就都會心想事成呢?爲什麽還是有很多人,完全照著去嚐試了,結果卻是心想事不成呢?這並不是說吸引力法則是錯誤的理論,只要我們能了解其所以不成功的原因,且願意以積極的態度解決這些原因,我們就會發現它仍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好的心靈法則之一。現在,我僅以本人從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所收穫的些許心得來談談怎樣正確認識及善用吸引力法則,以供對該法則感興趣且躍躍欲試的各界人士參考:

1.了解吸引力法則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人類的意識與潛意識是怎樣工作的。當我們的意識在想一件事情時所產生的各種情緒諸如:快樂,悲傷,嫉妒,憤怒,滿足,憐憫,恐懼等便會源源不斷地傳送到我們的潛意識裏,接著潛意識就開始創造與這種情緒相吻合的外部實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遭遇。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在精神土壤裡播了什麽樣的種,你在現實生活中就會遇到什麽樣的情形。你可能會說:“這還不容易嗎,從此我每天都想好事就會一直遇到好事囉。”這在理論上來講是沒錯,但真的行得通嗎?假設全世界65億人裡有100萬人想成爲比爾蓋茨或巴菲特或希特勒,難道他們只要依靠這個法則去練習就一定會變成他們想成爲的人嗎?如果每個人心裡想的都是只對他自己有利的事情,並且操練這個法則就能心想事成的話,那天下究竟是會變得大好還是大亂呢?我想每個人都會知道答案,明白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那爲什麽在現實中行不通的法則在理論上又是正確的呢?這種矛盾是怎麼產生的呢?到底吸引力法則受到什麼力量所牽扯呢?可想而知,應該是受到宇宙中其他一些重要法則的影響。因此必須先探尋這其中的關係,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才能有效地運用吸引力法則。

2.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很多人忽視,這也就是很多人運用吸引力法則失效的關鍵所在:

* 什麽樣的好事是真正符合自己生命最高益處的;
* 每個人都知道正面思考的創造力,負面思考的破壞力,可爲什麽總是會有負面情緒來干擾你的 快樂觀想,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的根源是什麽。

當你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後,最適合你的人生目標自然就會浮現出來,再配合吸引力法則的操練,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在我幾十年的臨床催眠中所觀察到的,我們每一次的生命其實都是圍繞一個或幾個課題而展開的,通常這些課題都是藉著看似艱難困苦的事情出現在我們面前,西方宗教稱之爲“原罪”,東方宗教定義為“業力”,這就是所有人生阻力與負面情緒的根源。

既然因果業力是與每個生命體如影隨形的,那我們是否就只能束手無策地聽天由命呢?我的回答非常肯定:“絕對不是。”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必須肯定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其獨特的作用,發揮我們個人的獨特作用,影響及於周遭,乃至與其他眾人密切配合而及於全宇宙,整個宇宙萬物的和諧運作就是這樣在大家都“各就各位”的前提下完成的。舉例來說,太陽系其他九大行星的運行,看似與地球上的生態環境無關,其實地球上的氣候、溫度、磁場、甚至於動植物的生命力,都不斷地受到這些行星所影響的。

因此每個人只有在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課題之後才會找到正確的定位,走他該走的道路,在這個途中,倘若他一邊抱持愛、感恩、奉獻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因果,一邊持續操練吸引力法則,在潛意識裡種下正大光明的快樂種子,他的生命才會燦爛,也才會有心想事成的奇跡發生。所以,當你運用吸引力法則而遭遇到挫折時,是有必要好好的用現代心靈學的知識,探索一下自己生命的課題,因為這樣才有可能知道「自己最大的可能與正確方向」,練起吸引力法則,就比較容易成功。

依我們統計,通過這種心靈程序去了解自已的因果,並遵循正途去改善因果的人,八成以上的人都可以心想事成。另外,有大量的資料顯示,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只用了不到10%的生命潛能,有人甚至更低,那90%潛能也就白白浪費掉了,生命其實是藉著自身潛能的開發而進化的,而每一個生命的形成又都依賴于宇宙中各種力量的精確配合,神奇而珍貴,實屬得之不易。因此我們應該珍視生命,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成就自己,活出自己,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你願意。

最後,祝願所有的朋友都能擁有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作者 陳勝英醫師 2007/12/05, 週三

Friday, January 23, 2009

第一个病人--政治人物夫人的手指

前一天,我的针灸诊所来了一位70岁的政治人物夫人-Y女士,这是我毕业之后,开设诊所的第一个病人。以下是病人的病历,以供同道参考。

即往病史:曾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颈椎退化疾病,现在情况受控制。
诊断:病人面色苍白,下身略肿,投诉这几个月来睡眠素质差,经常凌晨4am惊醒,翻来复去,无法熟睡到天明。手掌劳宫穴处上长有几个油粒舌体胖大、有齿痕印,舌下络有一点青筋,脉沉细。

主诉:四个月前出外溜狗,不慎被狗链拉扯以致左手中指第一及第二指关节受损。经骨科专科医生、物理治疗师及中医骨伤科治疗师几个月诊治,手指基本上可以屈伸,不过活动仍然受限,中指第二指关节周围略肿,无法全伸、全屈,并且产生疼痛感。

井穴经络知熱感測定报告如下:

太阳
阳明
心 小肠 肺 大肠
(4,7) (4,8) (4,4) (3,5)

少阳 太阴
心包 三焦 脾 胃
(2,5) (12,5) (6,9) (6,5)

厥阴 少阴
肝 胆 肾 膀胱
(5,16) (8,10) (16,6) (20,10)

手经井穴平均值: 5
足经井穴平均值: 9
手井/足井平均值: 0.6

阳经平均值: 8
阴经平均值: 7

左侧经络平均值: 7
右侧经络平均值: 7

分析:从少阴及厥阴部的数据可看出病人属于肝肾不足的老年体质,再加上这几个夜晚连续下了好几场大雨,寒湿之气从足太阳膀胱经(表)入少阴肾经(里) ,故肩颈常不适,三焦经出现轻微逆失衡,乃肾虚所引起的细胞水份潴留体内的现象。心系及肺系的左值为3或4,此热象是火运太过之年的运气造成的,过了农历新年心火亢奋就会慢慢减退。Y女士的睡眠问题可以从泻心火,滋补肝肾,交通心肾的方向解决,但是也不能忘了肝胆气虚的小状况。心包经左井穴值为2,提示中指有炎症(外伤造成的红肿) ,故暂不在中指关节肿胀处扎针,也不建议使用艾灸法。

处方:先补太溪、太冲、束骨、足三里、合谷。。由于Y女士十分怕针刺的感觉,也不能在针感十分强的指关节或劳宫下针,故再取内关,行泻法以治疗中指疼痛、屈伸不全的问题,要知道手的正中神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伴行致中指末端,所以内关也能刺激中指关节疼痛。30分钟出针后,灵机一动想到可能疗效不佳,又选患侧耳穴:交感、神门、指、过敏区、肝、肾,贴上定向磁珠按压片刻,并嘱咐Y女士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约15分钟,同时作中指慢速度屈伸运动。

Note:治疗之后Y女士当场发现中指痛感略减,中指活动呈度有改善,嘱咐她3天后复诊。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匕)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匕)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薛振声的和解法新探
和解法并不只局限于以小柴胡汤、四逆、逍遥散之类的加减化裁。前人对中焦理论的确立也为后世医家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更特别的和解剂。

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的薛振声对疑难病症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发现:疑难病症之所以难于治愈,往往由于病症并不像传统辩证那样清晰、明确,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薛振声就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整体辨证”的探索。他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从以上的药物,不难看出和解剂的蹤影。所以,我认为薛振声的“全息汤”基础方也是和解剂。

针灸的和解法新探
另外,周志杰等人在《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里发表了和解针刺疗法,其内容十分精彩,如:

1.和解表里,开达膜原 首选督脉之大椎、陶道用补法,振奋阳气,驱邪外出,再取手少阳之中渚、外关、风池, 足少阳之侠溪用凉泻手法,引邪出表。对感受外邪,邪传半表半里或伏膜源,而见寒热 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痞满,经久不解的少阳证,或疟疾旷时日久,寒热间作者。 (但截疟须发作前1-2小时施术) 必要时,可加后溪、大椎、内关、间使、合谷以增加和 解之效。

2. 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取膻中、太冲、期门穴施泻法以疏肝解郁,三阴交、足三里施补法,健脾益胃,此乃扶木 疏土之治法。加内关,宽胸理气,中脘和胃降逆,阳陵泉疏肝利胆。对肝胃不和,引起胃 脘胀痛腹泻,胁肋疼痛,呃逆,呕吐等症,皆有很好的效果。

3. 理气和血,调经止痛 取关元、归来、血海、三阴交、合谷、太冲,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对痛经,经闭,月经不 调等妇科疾病,可收调理冲任理气和血止痛之功。

腹部全息论与和解法新探
再来,薄智云教授认为神阙穴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送气血的功能。而且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还拥有一个尚被人们忽略的全身性高级调控系统。他透露,这个系统可能形成于胚胎期,虽然目前科学界所知不多,但是却可以从中医的临床应用中略见端倪。他也指出,腹针疗法的实践,已在不同层面上证实,腹部确实存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系统,一个源于胚胎期的先天经络系统,也是一个可能与五脏六腑及全身关系密切相关的微针系统。所以他创立的腹针疗法,开创以腹部浅刺法治疗各种痛症与慢性疾病的先河。 我认为腹部也是中焦的范围,从皮表扎针同样可取得调和中焦的效果。谁又能说和解法只局限于汤药?

扶阳理论与和解法新探
我认为火神派传人卢崇汉临证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的“扶阳”治疗方法也是一种加强版和解法,不同之处是卢氏技巧地掌握及控制幸温大热有毒之品,用于赞奋元阳之火,启动气机,铲除各种病理产物,并确保立竿见影的临床效果。卢氏用峻烈补阳之品,也同时以阳攻邪,治病虽层面不同,其实属和解法也。

结语
气机通畅的前提是调和中焦,气机畅通是一种全身性的调节作用,既有助于上焦病变的治疗和恢复,也可防止疾病传入下焦。 我认为调和中焦不仅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疗,也是“治未病” 的重要手段以阻截潜病发展为严重疾病,特别是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调和中焦不只限制于针药领域,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如近代西方营养科学专家研究蛋白质及维生素合成辅助食品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代谢、减低脂肪在体内累积及调和胃肠,这也揭示了通过营养的摄取足够以养中焦的思路。无可否认,很多内科杂病与病人饮食、情志及生活作息 有关,如何指导病人正确养生观念也该是中医重要的课题之一。很多时候医者忽略了病者的营养问题及生活顺不顺心的问题,一贯地为病者上药,恐怕还是不行的,因为治病不求本,必只见其病,未见其本(人)。

参考文献
1. 《帅焘主任应用气机升降出入的临床经验》龙渊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01-03
2. 《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作者不详 由778论文在线提供
3. 《逍遥散加减的临床应用》 盛国荣 原文发表于《福建医大中医药资料选》1977年3月第5期
4.《肝属中焦解析》
李楠 , 郑洪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5. 《小柴胡汤研究与临床应用》关庆增 辽宁中医学院
6. 《小柴胡汤预防和治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7. 《深研病机穷究方理的陈潮祖》宋兴整理
8. 《对扶正祛邪的初步探讨》孟如,等.新医药学杂志,1878,(3):10
9. 《内科疑难杂病辨治概要》周仲瑛

参考书目
1. 《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田合禄著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
2. 《 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田合禄、周晋香等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王洪图 总主编 北京出版社1997
5. 《扶阳讲记》卢崇汉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6. 《北方医话》、《燕山医话》、《长江医话》、《黄河医话》 北京科学技术生版社2005
7. 《方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六)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六)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和解法为治疗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在《周易》的哲学思想里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中庸之通,《周易》认为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皆以和谐为顺,在人类社会里,不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内经》的作者们把《周易》的中庸哲学思想运用在医学领域里,则为后人创立了八法之一的“和解法”。最早揭示“和解法” 的条文出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它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这一段提示古代有智慧的人养生之道,如上焦之阳气需充盈以养头目,下焦之浊阴需充沛以养足,而养五脏要象人事互动之间以和为贵。和者,和解,调和之意也,通过和解,调和的作用,使表里寒热,虚实的错综复杂症候或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邪除病,恢复健康之目的。凡邪伏半表半里,或脏腑气血机能失调,阴阳失于平衡者,汗之则恐邪不去而徙耗正气,下之则正更伤而致邪内陷,此时唯有“和法” 最妥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终始篇》记载:“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可见调和阴阳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也是和法的立法依据。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内科杂病虽病证繁多,千奇百怪,错综复杂,其病源之本还是在阴阳ニ气之枢转上。

陈潮祖教授也认同治杂病重在调理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陈氏指出: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摄纳、生化、贮藏、调节、输泄,又有赖五脏六腑协同配合。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气血津液发生病理改变,出现盈、虚、通、滞的不同证象。而气、血、津、液一旦发生盈、虚、通、滞的病理改变,也同样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气、血、津、液之盈、虚、通、滞改变为中心病理环节的,杂病中尤为多见。

和解法的组成条件
凡是同时具备稳定人体阴阳二气、调畅气机、调和肝胆脾胃、消除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等)都可称为和解法。总体而论,和解法既可祛邪又扶正,既可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可称为和解法。此类治法的优势所在,是其应用范围较广,主治较为复杂的病证。

和解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一般而言,临床常用的和解名方有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加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增强机体解毒功能、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调节内分泌、修补脏器炎症部位、预防和治疗肿瘤的作用,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如成都中医学院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认识和法,以和解少阳临床上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其功效可能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兴奋强壮和解毒、增强人体低抗疾病的能力;二是部分药物如柴胡、黄芩有抗菌作用。调和胆胃,调和肝脾,应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用以调整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制止疼痛,有健胃作用。调和肠胃,用于治疗胃肠功能失调的病证,具有调整胃脾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消除腹胀、呕恶的作用。(《中医治法与方剂》)

和解剂的配伍的共同特点有二,一是祛邪药和扶正共施。祛邪药如解表的柴胡、生姜;清热的黄连、黄芩;化痰的半夏、陈皮;理气的厚朴、枳壳等。意在解除病邪,消除病因,减轻或停止病邪对机体的损害。扶正药如补气的人参、白术、甘草、大枣;补血的当归、白芍等。旨在恢复机体低下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根据临床的资料,小柴胡汤加减主要用于治疗肝胆及消化系统疾病和发烧、感染或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剧吐,原发性神经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而逍遥散加减除了作为妇女调经的常用方剂之外,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急慢性肝炎、胆道疾患,高血压,神经衰弱,颈淋巴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另外,其他脏器疾患而具有逍遥散的适应症者,如心血管疾患,慢性肾炎等。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扶正的基本作用,可能在于改善或恢复患者机体的神经.....体液的调节,改善或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支持或加强机体抗病性生理反应,促进患病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善或修复。祛邪的基本作用,在于抑制或消除发病原因,抑制或消除病源因子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减轻或消除各种损伤、障碍现象,加速毒物的排泄等。二是解表药和清里药同用。病位既在半表半里,治疗当用解表药除在半表之邪,使之发而外出;用清里药清除在半里之邪,使之得而去之。表里之邪同解,则半表半里之病证可愈。

总之,和解剂在临床上如能灵活掌握应,加减化裁,往往能获得满意疗效。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五)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五)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何谓内科杂病
我认为周仲瑛教授在“内科疑难杂病辨治概要”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周氏言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病症复杂多变(杂),缺乏特效治疗(难)的一类病症。临床体会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实体虚波及多脏。以下将以简明图表列出内科疑难杂病的分类、病因、病位及注意事项以共参考:(见上图)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四)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四)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中焦的病因病机
中焦由少阳太阴组成,其整体功能牵涉消化、水液代谢、新陈代谢及解毒防御抗病等。少阳为相火,太阴为脾土,火能生土,水谷入胃,全凭借少阳相火的熏化才能生成水谷精微,脾才能运输敷布于周身。又胆汁和胰液共同配合消化水谷,所以少阳主生化周身之血气。脾土为至阴,得少阳相火之气相助,才能显示出其运化升清的生理功能。

脾统血,三焦统气,气血在机体内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又肝为“将军之官” 主人体表部阳气,其性刚悍骄勇,懔疾滑利,布于肌表,御外护体,如同西医学证实,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人体代谢的废物大多在肝脏内解毒、排泄,同时也是人体防卫体系的主要缔造者和重要组成部分。

知道了少阳太阴的生理功能,也就可以知道中焦的病理变化了。少阳太阴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其相火温度和湿土湿度调配洽当,构成生命体的两种基本物质来启动其他脏腑功能。以下将综合分析少阳太阴部的病因病机。

1.外感邪气
外感病邪中于半表半里部,湿、热之邪主之,既人体受湿,又感暑。此湿热合邪由口鼻而入,湿能伤阳,热能伤阴,最终盘据中焦。又少阳在太阳与厥阴之间,是调节人体阳气的中枢,故火太旺或太弱都会发病,其少阳基本病变包括:伤寒、中风、中暑、湿热、寒湿;再来,太阴处阳阴与少阴之间,是调节人体阴气的中枢,使人体保持津液均布,若阴气太过则生阴寒,相火太旺又易生湿热,故其太阴基本病变又包括了:燥热、湿热、中风、寒湿。

故今人田合禄认为五运六气不但是外感病之源,也是杂病之源。

2.饮食失宜
饮食为人类生长发育及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故摄食太过、不足或偏嗜可损伤中焦脾胃的纳运及消化吸收收作用。在病理过程中可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因此,饮食失宜也是中焦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3.情志失和
情志的失和、过于剧烈或持久可损脏腑的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脏腑功能失调可使气机运行失常,造成升降出入阻滞和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发展为病情虚实夹杂、促成痰、瘀等病理产物生成。

一般而言,情志内伤多损伤心肝脾三脏,如心肝火旺多癫狂烦热证、肝木克脾土多发忧虑郁闷,伴有肠胃失调问题。也有近代学者提出神志异常疾病可从中焦脾胃论治的观点,而脾胃主神志的关键之处在气机枢转,脏腑气血阴阳气血失调,也能反应在情绪上,如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多处论及烦燥、癫狂等病机与脾胃气滞、肠燥津伤有密切关系。

中焦病理变化 中焦是化生、运行及调和阴阳气血的枢纽,其病理变化可与个体运气体质(无天五脏功能强弱)、当前外感病邪入侵、内伤(包括情志太过、后天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度)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临床医师必须重视的一环。古人谓:“人之气道贵乎清顺” ,人体消化、水液代谢、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精神意识思维等,有赖于中焦少阳太阴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中焦受邪及内伤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定形成的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瘀血、食积、郁热等。这些病理产物可停滞经脉脏腑凝结阻滞气机,也可随气血流行全身,致病面广,易于兼邪致病,因此中焦病变在临床上可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变幻多端,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所以,我强调少阳太阴理论的重要性,并认为调和中焦可在疾病未完全泱及重要脏腑时,起阻截治疗的作用,以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传变,这也是《内经》所说的“上工治未病”- 医者最高境界的挑战。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三)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三)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脾胃为太阴湿土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化生血气,充周一身,滋养机体,保持机体的基本温度,故八卦中以坤卦(属土) 应之。周子平《慎斋遗书》曰:“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 ,也说明了坤土主生长万物的依据,在大自少阳相火可形容为进入大气层的太阳热气或丽日之光,不断地温煦大地,为大地万物制造生机。在人体而言,太阴脾土须少阳相火配合,因火能生土,故水谷入胃,全凭借少阳相火的熏蒸腐化才能化生成水谷精微,脾才能运输敷布于周身。所以赵献可在《医贯》中也说:“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而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认为元气(中焦以三焦元气为主导)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然而,有历代医家对“中焦之火源于何脏” 为之争论,一般认为中焦之火源于下焦真火(命门之火) 、脾阳、少阳胆火。总之,以少阳相火之称可盖括诸火,因下焦真火(命门之火) 为储备阳火之处,少阳胆火以升发阳火为用、脾阳则从少阳相火得到启用。

脾胃为五脏之使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以上两段《内经》句子详细解释了人体各脏腑组织每时每刻无不受脾胃的滋养,而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则以脾胃所化生的气血、精气长养,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同时也肯定了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 的论点。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脾胃》曰:“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之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之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既所以容五脏也” 。正是基于此论点,后世医家多从脾胃角度分析五脏病机,研究人体气机运动,并制定五脏杂病的治疗原则。

以伤寒,论湿热 为什么少阳太阴部多以湿热ニ邪论其病证?有人认为湿热之为病只是温病学派的核心理论,我认为伤寒也言湿热。所以,以湿热ニ邪之名高度概括中焦枢纽病证并无不妥,其不同之处乃是病理变化及顺序层次。如以湿多于热之病证,并不单纯停留在“湿”,其病机可往“阴寒” 方面发展,演变为寒湿或阴寒之为病;若热多于湿,,其病机可往“阳实” 方向发展,演变为火邪旺盛、伤津伤阴之为病。而田合禄不认为伤寒论只能治伤于寒的病证,田氏在其著作《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294页里论及张仲景在治疗半表半里部的湿热病之用药指南,特转录如下:

湿热ニ邪同时为患,属性相反,又互相胶结,互相影响,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每每多见矛盾性症状… … 在人体中,少阳主火,太阴主湿,表里合部本为湿火之源。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必定以表里合部(或曰中焦部) 为病变中心… … 湿热俱盛,则充斥表里上下。“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盛于里,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识乱神迷 ” 。(《湿热病篇》4条自注) 仲师用茵陈蒿汤治之。

热重湿轻之邪,据热重伤阴的规律,首伤太阴,传于阳明、少阴。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栀子柏皮汤证,栀子豉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大柴胡汤证等热重于湿的证候皆在阳阴病篇。湿热伤阴则及少阴,故阳明病少阴病皆有猪苓汤。湿热郁遏少阴则有四逆散证。湿热伤于血分,则有当归赤小豆汤证,白头翁汤证,湿热化燥,则动及厥阴之风… …

湿甚积水,则有五苓散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十枣汤证,牡蛎泽泻散证。伤及厥阴有茯苓甘草汤证,伤及少阴则有真武汤证。

由上述可知,湿热病虽然以表里合部为病变中心,但其伤阳重则表现出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的证候,伤阴重则表现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证候… …

表里合部内伤虚证有建中汤证,李东垣对此发挥最精微。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二)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肝、胆、三焦为少阳相火

肝之小议
肝属下焦、主人身之表,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现在把肝纳入少阳相火范围内,除了肝与胆相表里的关系外,还考虑了少阳之火起源于肝肾之理。《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杨上善也说: 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也,肝主升发,犹春发万物,东升日月…章虚谷再言:“人身生阳之气,根于肾脏,始发于肝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是生生不息,则安和无患也……〞所以,肝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升阳发阴、启陈从新的重要作用。肝通少阳春生之气,体阴用阳,统贯气血,以此推动人体气机的升降转运。

又论,肝为厥阴,又为少阳,厥阴为“两阴交尽”,有阴尽阳生之德,所以肝能蕴藏待发之阳气;少阳为阳之始生,有升发出动之性;肝气上升,胆气也上升,积累充分后而为太阳所主,也就是《内经》所谈的:肝主升发相火以辅心之君火,君火藏于心,相火寄于肝肾。诚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说: “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世谓脾胃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径;肝者,发始之根也,也明确指出肝胆之火直接参与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

胆之小议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简单地介绍胆属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主决断,藏肝之余气及参与、配合水谷腐熟的过程,我认为胆(还包括其经脉) 还办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其一为生阳枢转之机,其二为沟通表里、融贯阴阳、升降出入枢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以“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来阐释胆的重要生理特性和功能。陈明在《国医论坛》1990年第4期撰文中以《易经》卦理阐释“中正”二字表明中庸、不偏不侍,智行于左右之间,《内经》作者借“中正〞来喻胆,也揭示了胆在“中位”,这是因为: 胆居心肺之下,肾与膀胱之上;肝、脾之中。据此,胆能引心火而下达,领肾气以上贯,左助脾之消化,右协肝之疏泄,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而李杲在《脾胃论》里认同这一个观点,而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以之”总之,胆除了参与胃肠消化、维持腑气的通降外,还内寄相火腐熟水谷。

三焦之小议
《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ニ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 ,说明三焦其根在肾精(发源于命门) ,其主导在中焦(藏于丹田),为元气,故中医的人身三宝:精、气、神,是指以心神为主导的上焦,以三焦元气为主导的中焦,以肾精为主导的下焦。

《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其“火”可直推少阳相火,从字面推敲,只有少火可以“游行其间”。肝胆之火也同属少阳相火,但是肝胆的火在于升发,而只有三焦担起充斥表里之间、温煦全身的重任,所以赵献可喻之为“走马灯”中之火,张景岳视之为人身之“大宝”,确为人体生命活动之原动力。倘若真阳竭绝,则生机顿息。

三焦属火,也为相火所用,如刘完素在《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说: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原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人体之表) 地(人体之里) ,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在此,我须要补充一点:三焦的火和肝胆之火属相火,但三焦之火与水液或津液输布有关,三焦不仅围绕五脏六腑、还“游行” 身体各处。

三焦也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重要是体现它无所不在,“游行其间”的生理功能。中国近代学者和专家以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和考证三焦,一般认为三焦是人体腔内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亦有人根据三焦的形态结构推论三焦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也有近代学者则认为三焦是包括多器官系统的综合功能的单位。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八难》“主持诸气”等经说基础上,认识到三焦是气、液流行的通道和气化的场所。一般而论,三焦的功能有二:

① 主持诸气,周流于身,布于脏腑 《难经·三十ハ难》曰: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 三焦之尊号也,故所上辄为原。 《难经》的以上原文说明了三焦统帅诸气 ,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 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 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 、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 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 ,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 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液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 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 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的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全身水浚的输布和排泄,虽由肺、脾、肾等多个 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运行。如果三焦水道不利 ,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 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 ;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一)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摘要:我跟据田合禄《中医三部六经学说》一书中所指: “只有调和少阳太阴, 才能使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使阴阳不致偏胜偏衰, 太过不及”, 得到启示, 认为人体中焦(少阳和太阴组成) 是生化、运行阴阳气血之源, 人体的健康也赖于中焦的正常运作。 少阳(指心包、三焦、肝胆、命门)能调和于太阳厥阴之间, 是调节阳气的中枢, 如果少阳火衰则生阴寒; 太阴(指脾胃)能调和于阳明少阴之间, 是调节阴气的中枢, 使人体保持津液均布。古今中医处理内科杂病问题多从调理中焦着手, 不无其道理。

本篇论文是我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笔记, 将解释中焦理论的源流与确立部位、论述中焦的生理功、病因病机与病理变化、提出气机阻滞与中焦的病理关系、整合历代医家调和中焦针药治则以供参考。由于论文内容限于本人学识浅薄, 有不妥之处, 盼同道指教, 以求完善。

关键词: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半表半里 和解法 和解剂 内科杂病

简述人体脏腑三部系统
首先,必须对人体脏腑三部六经的部位有基本了解才能对人体气机运动及外感病邪入侵及传变有所把握。(见上图)

以内经的三部理论为指导,综合历代伤寒、温病医家的发挥,得知表部由太阳和厥阴组成,心肝所属,主人体阳气;里部由阳明和少阴组成,肺肾所属,主人体的阴气;半表半里由少阳和太阴组成,三焦胆脾所属,主调和布敷阴阳二气。上焦部由太阳阳明组成,心肺所属,主上焦体表;中焦部由少阳和太阴组成,三焦脾所属,立中焦胃肠膜原;下焦由少阴厥阴组成,肾肝所属,主里主阴。 在三部六经理论的基础,黄竹斋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提出独特见解,认为: 太阳(心、小肠) 统躯壳表面,故六淫以之而入;阳明(肺、大肠) 统咽至肛门肠胃表面,饮食之邪多受之;少阳统躯壳里,脏腑表之腠膜,所谓半表半里;六淫及饮食伤皆足致之。太阴属营养系统,少阴属血液循环系统,厥阴属神经系统。

少阳太阴同属中焦半表半里部
论中焦古今多认为脾胃所主,尊脾胃为人身之枢纽。《内经》虽无明确指出中焦与少阳相火有关,但汉代张仲景在治少阳病时以小柴胡汤同治默默不欲饮食,喜呕心下满的太阴病,这也证明了少阳主人部之半表,太阴主人部之半里。吴鞠通以三焦三部说辨证论治温病。上焦部包括手太阴病和手厥阴病;中焦部包括阳阳病和太阴病,还有少阳病(中焦篇83和84条) ;下焦部包括少阴病和厥阴病。

浙江会稽晚清时医家章楠(字虚谷) 在其著《医门棒喝初集·虚损论》中提出“利机枢,治虚损〞妙法。章氏根据“虚损之人,气血既亏,阴阳运行不能循度,动多窒滞”的病理特点和人体清气出肝胆,资源发脾胃的道理。强调“欲培其根本,必先利机枢〞,肝胆脾胃乃是关键。

我认同无论是伤寒论的半表半里部,还是温病学的中焦部,还是没有脱离《内经》的人部在身体躯干的分部。所以少阳相火与太阴湿土同主中焦半表半里部。


Monday, January 19,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