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9, 2010

中医看颈椎病

如何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精髓不足,气血衰少,盘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易于骤袭,痹着经络,气滞血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益气养血之品。

  (1)芍葛汤

  组成:白芍30克,葛根、灵仙各20克,白芷、秦艽、当归各12克,川芎9克,细辛3克。

  功用: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风胜者加防风、羌活;寒胜者加桂枝、麻黄;湿胜者加薏苡仁、苍术;巅顶痛者加藁本;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桑枝;背痛者加狗脊、淫羊藿;气虚血滞者加黄芪、党参、丹参。

  (2)桃红二参汤

  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香附、地龙、葛根、穿山甲、土鳖虫、威灵仙(随症状轻重酌用药量)。

  功用: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3)补肾祛瘀通络汤

  组成:当归、骨碎补、杜仲、淫羊藿、龟板、鹿角霜、防风各10克,川芎、土鳖虫、桂枝各7克,鸡血藤、熟地、煅龙骨、煅牡蛎、葛根、黄芪、威灵仙各15克,细辛3克。

  功用:补肾、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7克,片姜黄10克。

  

  如何用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养血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之品。

  (1)鹿丹四物汤

  组成:鹿衔草、丹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薏苡仁、威灵仙(随症状轻重酌用药量)。

  功用:养血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腰膝酸冷,肢端发凉者,加杜仲、补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闷胁胀,肢体肿胀不适者,加木香、元胡、枳壳、乌药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者,加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等;风寒湿邪留而不去,呈游走性疼痛,或痛遇寒则甚,或沉重身困者,加防风、秦艽、桂枝、羌活等。

  (2)颈痿汤

  组成:炙黄芪、鸡血藤各30克,鹿角片、当归、骨碎补、牛膝、鹿衔草、木瓜各12克,龟板、生地、熟地、仙灵脾、枸杞子各15克。

  功用: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如何用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养血活血、祛风化痰之品。

  (1)丹参山甲芎芍汤

  组成:紫丹参30克,炮山甲10克,三棱、莪术各6克,片姜黄、川芎、白芍各10克,葛根30克,全虫3克,枸杞子、仙灵脾各10克,桂枝6克,防风10克,珍珠母或石决明30克。

  功用:活血化瘀,益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气虚者加生黄芪3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血虚者去三棱、莪术,加全当归或鸡血藤30克,制首乌或熟地30克;阴虚者去桂枝,加鹿衔草10克,桑枝10克;寒邪留滞者加制川草乌各6克,北细辛3克;疼痛剧烈者加白芍至30克,元胡30克;手指麻木者加蜈蚣3条,乌梢蛇30 克,或蕲蛇15克;心悸失眠者加炙远志10克,炒枣仁30克。

  (2)定眩冲剂

  组成:天麻、僵蚕各3.6公斤,钩藤4.8公斤,茯苓 6公斤,丹参、夜交藤各12公斤,白糖40公斤。

  功用:活血通络,健脾化湿,平肝定眩。

  用法:上药经加工制成冲剂,每包30克。每次15克,每日3次口服。1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3)益气通络汤

  组成:黄芪、葛根各30克,白芍20克,威灵仙、穿山甲、天麻、淫羊藿各10克,蜈蚣2条,地鳖虫8克,熟地15克。

  功用:益气养血,舒筋活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头痛者加川芎、蔓荆子;恶心呕吐者加姜黄、羌活、鸡血藤;耳鸣、视物不清者加枸杞子、山萸肉。

  

  颈椎病的药枕应如何制作?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治疗。药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被病人接受。

  药物组成:

  方一:生川乌、生草乌、桂枝、红花各30克,芒硝、细辛各20克,樟脑15克,雷公藤60克。

  方二:川芎150克,吴茱萸30克,川乌、草乌、当归、没药、细辛各20克,威灵仙、甘草各10克,冰片、樟脑各 10克,薄荷20克。

  制作方法:取桑树木材制成36cm×18cm×6cm的拱形枕头,中间制成8cm×12cm×2.5cm的小槽;用绸布适量。先将方一中诸药共研末,入白酒6000毫升,浸泡10日后,置木枕和绸布于药液中再浸泡10日,然后取出晾干。将方二中前 9味共研粉末,用醋在微火上炒至有焦味时加入冰片、樟脑及薄荷粉拌匀。然后用晾干的绸布包方二药末放入木槽中,夜枕,白天用塑料袋封装。每个木枕配装的药物使用期为3个月。

  

  如何用中药外洗方法治疗颈椎病?    

  中药外洗作为一种用药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骨科临床,颈椎病的治疗亦不例外。

  药物组成:葛根40克,丹参、威灵仙、防风、荆芥、桑枝、桂枝、五加皮、当归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倒入盆中,加水3000毫升稍浸渍后煎沸 15分钟,用毛巾蘸药水趁热洗敷颈肩部。第二天仍用原汤加热外洗。1剂药洗3天,1天2次,每次30分钟。

  加减:麻木甚者,加细辛15克,川椒30克;疼痛重者,加乳香15克,白芍20克。

  

  如何用药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药膳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上古已有之。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疗效显著,通常没有副作用的特点,易于被病人接受。根据颈椎病各型的特点,可选用不同的药膳。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选用疏风散寒、温经活血之品。

  (1)清炖乌蛇

  主料:乌蛇1条。

  配料:葱、姜、黄酒、盐各适量。

  制法:①将乌蛇去皮及内脏,洗净,切成5cm长的段备用。②将乌蛇段放入砂锅中,加姜、葱、黄酒、水适量,用旺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透,再加盐即成。

  用法:分次服食。

  功能:祛风湿,通经络。

  (2)胡椒根炖蛇肉

  主料:胡椒根100克,蛇肉250克。

  配料:黄酒、葱、姜、花椒、盐各适量。

  制法:①将胡椒根洗净,切成3cm长的段。蛇肉切成2cm长的段。②将蛇肉、胡椒根放入砂锅内,加葱、姜、盐、黄酒、水适量。用旺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烧至熟透即可。

  用法:分次服食。

  功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3)风伤酊

  主料:龟板5克,蛤蚧(去头足)10克,蕲蛇(去头)30克,白酒600ml。

  制法:上药入酒中浸泡7天,去渣过滤,贮瓶备用。  用法:每服10~20ml,1日3次,15天为1疗程。间隔7~10天后,继服第2疗程。

  功能:祛风,通络,止痛。

  

  如何用药膳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药膳多选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品。

  (1)地龙桃花饼

  主料:黄芪100克,干地龙(酒浸)30克,红花、赤芍各20克,当归50克,川芎10克,桃仁(去皮尖,略炒) 15克,玉米面400克,小麦面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烘干研粉;将黄芪、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浓煎取汁;将地龙粉、白糖、玉米面、小麦面混匀并以药汁调和成面团,分制为20个小饼;将桃仁匀布饼上,入笼中蒸熟(或用烤箱烤熟)。

  用法:每次食饼1~2个,每日2次。

  功能:益气活血,通络起瘫。

  (2)桃仁决明蜜茶

  主料:桃仁10克(打碎),草决明12克,白蜜适量。

  制法:将桃仁、草决明同煎取汁,兑入白蜜调服。

  功能:活血通络,清肝熄风。

  

  如何用药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气虚下陷者,宜用补中益气之品;属痰瘀交阻者,宜用祛湿化痰、散瘀通络之品;属肝肾不足,风阳上亢者,宜用滋水涵木、调和气血之品。

  (1)双补膏

  主料:党参、山药、桂圆肉、黄芪、茯苓各30克,甘草10克,白术、枸杞子各200克,山萸肉、当归各15克,大枣10枚。

  制法:诸药入砂锅内,加水1000ml,文火煎煮,取汁500ml;再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300ml。将两次药汁混合入砂锅内,文火浓缩至500ml,加蜂蜜100 毫升收膏。

  用法:每服20ml,每日3次。

  功能:补气养血,健脾益肾。

  (2)丁香姜糖

  主料:丁香粉5克,生姜末30克,白砂糖50克。

  制法:将白砂糖加水少许,放入砂锅内,文火熬化;再加丁香粉、生姜粉调匀,继续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度。另备一大搪瓷盆,涂以小磨香油,将糖倾入摊平,稍冷后趁软切成50块。

  用法:随意食用。

  功能:和中化痰,降逆止呕。

  (3)菊楂决明饮

  主料:菊花10克,生山楂15克(打碎),冰糖适量。

  制法:三药同煮,去渣取汁,调入冰糖。

  用法:代茶饮。

  功能:清肝疏风,活血化瘀。

  

  针刺如何治疗颈椎病?    

  中医根据颈椎病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型:初起为太阳经输不利型,邪气在表;邪气入里则为痹证型;病久气虚则发展成肝肾不足型。

  (1)主证:

  太阳经输不利型:颈项强硬,颈肌发僵或拘挛,并有肩背、四肢疼痛(尤以上肢为著),头痛头重,畏寒,全身发紧。

  痹证型: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索条状物并有压痛,上肢沉重、麻木或有肌肉萎缩,指端屈伸不利,不知痛痒。

  肝肾不足型:病程迁延,精血耗伤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头脑胀痛、发空,牙痛,失眠多梦,面潮热,腰膝酸软,筋肉怵惕,肢体抬举无力,头摇身颤,步履蹒跚,甚则瘫痪,或有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

  (2)治则:祛风散寒,疏筋活络,理气止痛。

  (3)处方:落枕、阿是穴、颈椎夹脊、风府、大椎、天柱、大杼、风池、肩井、天、天宗。

   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区疼痛取大椎、陶道、风府、天柱、督俞、昆仑。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区疼痛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区疼痛取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小海;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区疼痛取天、天井、支沟、悬钟、丘墟。

  一般局部取穴取患侧,远端取穴取健侧,循经取穴或患侧或健侧。每次选3~7穴。每天一次,七次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若属太阳经输不利之表症,可加双侧合谷、列缺、太阳、上星、印堂。

  若为痹症型,上肢麻重者加肩骨禺、曲池;指端麻木者加合谷;头晕加风池、百会。

  若肝肾不足者,加肾俞、肝俞、气海、足三里等穴。

  

  如何用耳针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关节增生、变性而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中医认为,本病因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外伤血瘀,风寒痹阻所致。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颈痛、头晕、头痛、手麻、肩臂痛、心悸、恶心、汗出等。

  耳部取穴:颈、颈椎、神门、肾为主穴。神经根型加枕、肩;神经根炎加内分泌、肾上腺;椎动脉型加心;交感型加交感;兼有外伤血瘀者加耳中。

  方法:由于颈椎病为慢性骨质退行性病变,一般可以采用耳压法或并用毫针刺。

  

  如何用灸疗治疗颈椎病?  

  灸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颈椎病时可出现颈项疼痛,常向肩、上肢放射,颈项僵硬,活动受限,或有上肢麻木,屈伸不利,肌肉萎缩等症。

  取穴: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骨禺、肩井、后溪。

  配穴:上肢麻木加外关。

  灸法:每日施灸2次,每穴3~5壮,可用艾条悬灸。

  

  刺血疗法怎样治疗颈椎病?    

  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广泛流传于民间。这种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络脉”(体表浅静脉),使之流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目的。

  颈椎病时,颈椎间盘的进行性退变及椎骨的增生,压迫和刺激周围组织及神经血管,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出现头晕,颈肩部酸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刺血的目的在于疏通血脉,消除瘀滞,解除神经压迫,改善局部营养代谢,缓解麻痛等症状。

  常选用太阳、尺泽两穴刺血,治疗数次,间隔1~2 周。如疗效不明显,病人体质强健的,可适当增加刺血次数。

  

  如何用橡胶锤治疗颈椎病?    

  橡胶锤疗法是在梅花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使用方便,病人易于接受。

  橡胶锤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解除因受压迫而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通经活络、畅达筋脉、活血化瘀之功效,起到止痛、解痉、加强组织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的作用,因而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治疗时取常规治疗部位弹打。重复弹打督脉,重点弹打颈椎两侧。局部弹打颈肩及上肢压痛点,以及大椎、风池、风府、肩骨禺、曲池、外关等穴。用中度或重度手法弹打。先弹打颈椎 和胸椎两侧,弹打至颈肩部有热、胀感为好。对兼有眩晕头痛者,加打头部;兼恶心呕吐、汗多心悸者,加打内关、神门;兼体倦乏力、四肢发冷或肿胀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内关。

  

  中医对颈椎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祖国医学经历了几千年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巨著,其中也包含了与“颈椎病” 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并详细记载了和我们今天所述的各型病变相似的征象和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痹症中,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而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对颈椎病不仅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并将肝、脾、肾等内脏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意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中医根据颈椎病的病因及临床征象将其分为下列四型:

  1、风寒湿痹、经络受阻型: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2、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以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状。

  3、痰湿凝阻、经络瘀滞型:由于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风痰可引起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4、外伤型: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的症状,出现肩、背、、肢体痛等以疼痛为主的表现。

  

  颈椎病常用的中药方药都有哪些?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为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同属于根型或椎动脉型或脊髓型的病人,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征象和脉象,所以按中医分型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型,其治则不同,用药也不一致。

  1、外伤型: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药:

  姜黄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如伤后着寒或宿伤而有风寒者可用麻桂温经汤,药方如下:

  赤芍12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红花6克,白芷15克,细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风寒湿痹、经络受阻型:祛风除湿,温经活络。

  方药:

  羌活10克,独活15克,蒿本10克,防风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荆子10克。水煎服。

  如两手麻木为主,说明气虚,可用人参益气汤,方剂如下:

  黄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参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方剂:

  独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15克,细辛3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黄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党参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软症较重,宜用加味四物汤,方剂如下:

  当归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麦冬12g,党参20g,黄柏10g,黄连1 5g,知母 10g,杜仲12g,牛膝15g,苍术12g,黄芪20g。水煎服。

  4、痰湿凝阻、经络瘀滞型:理气化痰,通经活络。

  方剂:

  姜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气虚,加党参、白芍、黄芪;肢体麻重,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两目羞明、忌目视物昏花、睛痛难开者可用神效黄芪汤,方剂如下:

  蔓荆子10克,陈皮10克,人参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药:

  方剂:独活、秦艽、防风、艾叶、透骨草、刘寄奴、苏木、赤芍、红花、甲珠、灵仙、乌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热熏洗患处。

  

  如何进行颈椎病的中医学分型和中医辨证用药?  

  对于颈椎病进行一定程度的症状学中医分型,有利于骨科医师辨证用药,用中药来进行治疗。以下是我们进行的颈椎病中医分型:

  ①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②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③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按照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不同,我们将颈椎病分为痹症型、眩晕型和瘫痪型进行辨证用药。

  ①痹症型: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②眩晕型: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若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以用补中以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③瘫痪型: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颈椎病的针灸穴位主要选哪些?  

  ①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选取落枕穴,后溪,手三里,尺泽,小海,华佗夹背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

  ②脊髓型:多选取绝骨,昆仑,足三里,阳陵泉,次,肾俞,大杼等穴位。以补骨填髓,益肾填精为主。

  ③交感型和椎动脉型:多选取安眠1.2,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阴维,阳维等穴位。以滋补肾阴,调和阴阳为主。

  

  颈椎病的扳法如何运用?  

  扳法主要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这种手法如运用得当,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此类手法动作要求严格,使用时必须谨慎,一定要在生理活动的范围之内进行。

  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拇指顶住患病棘突或偏歪棘突,另一手托住患者面颊,令患者低头45°,再向患侧旋转45°,同时令 一助手用双手缓缓用力压住患者头顶,保持4 5°低头位,医者扶面颊之手用力向患侧旋转30°左右。顶棘突之手拇指用力向对侧推按,如听到“喀”的一声,或有拇指下的棘突跳动感,说明复位成功。

  ②颈椎快速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后枕部,一手扶握下颌部,两手在轻提下,环转摇晃颈部6—7次。待感到患者颈部肌肉已完全放松后,两手突然交错用力,快速旋转颈部,同时两手马上放松,让其颈部的活动自动停止。这种扳法要待患者颈部完全放松后方可用力,初学者应谨慎使用。

  ③颈椎拔伸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枕后,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颌,然后用力轻轻拔伸颈部,并环转摇晃颈椎5~7次,再在拔伸的基础上旋转颈椎,当感到有阻力时,在有控制的情况下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喀喀”声,左右各旋转一次。此手法比较稳妥,因为拔伸时颈椎处于一种失稳状态,这时不易损伤脊髓。

  ④寰枢椎旋转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头部伸出床边,助手用双手扶按患者双肩,医生坐在患者头前,一手托扶患者枕后,一手扶握下颌部,在拔伸下环转摇晃颈椎6~7次。然后做前屈后伸活动各一次,先向健侧旋转颈椎,再向患侧旋转颈椎。这一扳法主要用于寰枢椎半脱位,操作手法要轻巧,不可超过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

  

  “颈椎单位交锁机制”与颈椎扳法之间关系如何?  

  “Veleann提出的颈椎单位交锁机制”,是指一群围绕在椎动脉和颈神经根周围的复合结构,即所谓UTAC,包括钩突、横突和上关节突,是颈椎“椎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椎间关节是一种摩动关节,其关节囊较为松弛,关节囊有丰富的痛觉感受器,关节囊和囊内韧带、囊外韧带还有本体感觉感受器,这对于调节关节内压力和关节运动有重要意义。电镜研究表明,囊感受器的刺激能引起头颈位置和运动的改变。


  椎间关节对于刺激和炎症极为敏感,周围的肌肉痉挛会进一步造成疼痛和运动障碍,椎间关节面在正常对称情况下没有摩擦,当两侧关节面倾斜度不对称时可造成病理性运动。

  颈椎扳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其在解剖学及生理学上的证据尚不充足。我们认为,正确的扳法可以起到如下作用:调整不对称的椎间关节面,使颈椎骨性结构恢复正常位置;刺激椎间关节囊,缓解由于关节囊痉挛或松弛造成的传入性痛觉;恢复钩突、横突和上关节突之间的关系,恢复它们之间正常的咬合关系;松弛椎单位周围的肌肉。

  

  颈椎病的挑灸疗法如何运用?  

  挑治多用以治疗痔疮、脱肛、麦粒肿、颈淋巴结核、哮喘、前列腺炎等。用于治疗颈椎病,也有一定疗效,适用于基层医院。对神经根型有效,椎动脉型次之,对脊髓型基本无效。

  挑治的真正机理尚不太清楚,但我们认为:①颈椎病的患者的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可能亦象韧带一样,有局部的变性板僵。将部分纤维挑断可起一定的松解作用。故病人挑后多感颈部板僵好转。②挑治点布于督脉、有膀胱经分布区。挑治可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③挑治为机械性刺激,可以解除软组织痉挛,改善组织代谢,恢复细胞功能。

  挑治方法:病人和医生同向坐位,或医生站在病人背后。

  ①部位选择:(1)在颈项部皮肤上寻找“党参样”花纹;(2)在颈椎棘突沿线或椎旁找压痛点;(3)结合临床及颈椎X线片所见寻找病变部位。上述三种选择挑治部位的方法,以压痛点效果最好。所谓“党参样”花纹,并无特异性,非颈椎病者,甚至健康人亦可见。每次可选择2 ~3个点挑治。

  ②消毒和局麻:首先用碘酒消毒,然后酒精脱碘,经作普鲁卡因过敏试验阴性时,即以2% 普鲁卡因于选择点做皮内及皮下局麻,每个点用0.5~1毫升。

  ③挑治和姜灸:以特制的不锈钢针沿局麻针眼首先挑破表皮层,再将真皮层的白色或黄色纤维全部挑断,最后达皮下,总深度为0.6~1厘米,挑口直径约2~3毫米,把挑口周围约1 0毫米内的纤维全部挑断,将断端送回挑口内或剪掉。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用很薄的鲜姜片敷贴挑口,外以纱布包扎。

  

  颈椎病扳法有哪些禁忌症?  

  ①颈椎椎管狭窄病人,椎管前后径小于13mm,有锥体束损害体征。

  ②椎动脉型颈椎综合征急性期病人,眩晕、呕吐症状重者。

  ③颈椎病合并颈部软组织损伤,局部肿痛者。

  ④上颈椎有先天性骨骼畸形者。

  ⑤重度的骨质疏松症病人。

  ⑥重度高血压病人。

  ⑦有精神症状的颈椎病患者。

  

  颈椎病的药浴法是如何进行的?  

  药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运用药浴治疗疾病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临床上有多种药物沐浴法,可根据不同情况合理用药,灵活运用。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药浴方法:

  ①海桐皮50 克,桂枝30克,海风藤50克,路路通50克,加水1000mL至1500mL,煎煮取汁,待温度下降后,用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汁,对颈、肩、背等病变部位擦洗,同时配合按摩治疗。

  若病人的症状以上肢为明显者,可将上述药汁(乘热)倒入木桶内,将患肢置于桶口,先以其蒸气对肢体进行熏蒸,待水温下降后,再予以浸泡。

  ②夏枯草50克,桑叶30克,菊花20克,加水1000毫升至1500毫升,煎煮取汁后,将药汁倒入脚盆内,待水温下降后,将双足置于水中浸泡,同时双足相互搓揉,以促进气血流通。适用于颈椎病引起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者。

  ③茯神30克,五味子20克,川芎2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后,以洁净的纱布蘸药汁在前额及太阳穴等处反复进行擦洗,每晚睡前一次,对颈椎病引起的心慌、失眠、多梦等有安神、宁心的作用。

  ④生姜50克至100克,切成薄片,放入500毫升~1000毫升热水中,浸泡片刻,待姜汁泡出后,以洁净的纱布蘸取药汁,在头颈、肩背等疼痛部位进行反复擦洗,也可直接用浸泡的姜片在患处擦洗。因生姜有辛辣刺激的作用,擦洗后,可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对颈椎病引起的头痛,颈项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及活动不便均有治疗作用。

  

  颈椎病各型的手法治疗如何进行?  

  对于颈椎病的按摩手法,有一些通用的手法,如揉按颈肌,提拿斜方肌,沿棘突和椎板方向的分筋和理筋手法,点按风池和肩井等穴位。但由于颈椎的分型不同,各型颈椎病的手法亦有不同。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①神经根型:应主要以上肢手法为主,根据神经孔狭窄的位置,沿上肢的三阳经或三阴经循经推按;牵抖上肢;点按臂月需,手三里,小海,外关,阳溪等穴位;弹拔、牵抖指间关节;弹响各指末端。

  ②椎动脉型:应主要在椎板和横突孔周围施以手法,沿椎板与关节突之间的间隙行拔筋、分筋手法;从颈6横突开始深按,沿椎动脉走行方向向头部方向推分,刺激椎动脉起始部位,增加椎动脉血流量。上述手法效果不佳时,可以施以扳法治疗。

  ③交感型:主要手法在头部和颈前部。伴有头晕、耳鸣、失眠、烦躁等症状者,主要在头部施以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分推高骨,点按风池、头维、安眠、神门、内关等穴位;同时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按揉,通过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和小关节囊的深部感受器,达到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

  ④脊髓型:主要以下肢手法为主,以强筋健骨,滋肝益肾为法,主要点按和推擦昆仑、绝骨、承山、阳陵泉、肾俞、膈俞,至这些穴位感到发热为度。

柔性手法治疗颈肩背痛102例

颈肩背痛是临床常见的 组症候群,它是 疾病的综合表现,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近年来笔者运用柔性手法对本病进行治疗,收效良好,希望对该病的治疗有一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患者全部来源于门诊病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18岁,最 6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6年。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劳损史,主要临床表现 限于颈肩背部的不同程度的疼痛,或颈项痛、颈项僵硬有板状感;一侧或双侧肩胛部痛;上背部有酸困或发沉或发凉甚或疼痛等异常感觉,颈胸段棘突痛,多为昼轻夜重或低头久坐、受凉后症状加重等等。检查:一侧或双侧颈肌紧张伴有压痛,有时可触及皮下的筋结或条索状物以及偏歪的棘突;一侧或双侧肩部肌肉紧张僵硬、肩胛骨内上角、天宗穴及肩胛骨内侧缘及颈、胸椎旁等处多有明显压痛;一般很少有传导放射性疼痛;有耸肩抗阻力试验阳性,病程久者可有患处肌肉萎缩,部分病例x线拍片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或项韧带钙化等不同情况的退行性改变。颈肩部关节活动一般无明显影响。

1.2治疗方法

1.2.1轻度抚摩法患者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松,术者以单手的手掌放于患处,轻轻缓慢地作来回直线或环形抚摩动作,力量直达皮下,使局部有舒适感或发热的感觉。作为开始的准备手法,每次操作5分钟,以缓解肌紧张,使局部得以放松。

1.2.2 按揉法以掌根或拇指指腹在局部稍用力作环形按揉,力量要深透,操作的时间宜10分钟左右,以肌肉放松、局部有温热感为佳。

1.2.3揉拨法以单手拇指在压痛点处点揉,力量由轻到重,在压痛点或阳性物如筋结或条索状物处施以弹拨法,弹拨时要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继之以掌根顺肌纤维方向顺推几遍,理顺筋络,揉拨结合,以舒筋散结,拨离黏连。对压痛或酸胀感明显者操作时间可适当延长。

1.2.4 双掌分推法术者站在患者头侧,面向患者足部,双手掌分置脊柱两侧,由颈肩部至腰骶部做分推手法,动作舒缓,力量适中,反复操作3~5遍。

1.2.5 叩击法术者站在患者一侧,双手叩击背部,由上而下,往返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5次为一 疗程。

  2 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

分为痊愈、显效、无效3级。痊愈为颈肩背痛消失,无压痛。显效为症状体征基本缓解,压痛减轻或不明显。无效为颈肩背痛依然存在,检查指征仍存在。

2.2治疗结果

102例中,痊愈72例,显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04%。

3 讨论

4 颈肩背痛属于祖国医学“背痛”、“肩背痹”等范畴。现代医学的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扭挫伤、冈上肌或冈下肌急慢性损伤、肩胛提肌纤维织炎、背肌筋膜炎、菱形肌损伤及颈部和上胸段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胸椎后关节紊乱、劳损性软组织疼痛综合征等多种损伤性疾病均可以有颈肩背痛的临床表现。内脏疾病(如心脏病、胸膜病变及肝胆疾病)所引起的肩背痛不属于本文治疗范围。临床上以颈肩背痛为主诉而就医者在骨科门诊极为常见。此病虽非重症,但其痛苦不可小视。此类患者多有长期伏案工作病史,与慢性积累性劳损及感受风寒外邪有关,少 患者可由急性损伤转变而来,常见于教师、电脑工作者、打字员、会计等职业的人员。祖国医学认为急慢性损伤可引起颈肩背部气血失和,血伤则瘀,经脉凝滞,营卫失调,筋肉失养,肉伤则结,筋伤则挛,黏结拘挛,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局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弛张失调,或张力增高,或脊柱后关节解剖位置发生细微改变,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出现代偿性肌痉挛或/和代谢紊乱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炎症及代谢物的刺激而产生疼痛。病程较长者受损的软组织可发生纤维化或发生组织粘连、肥厚而形成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病理性反应物,而病理性反应物处则均有压痛点,而有压痛点则未必有 些病理性反应物,但压痛点与病理反应物处多为伤病所在之处,这也正是手法治疗施术的重点部位。

本文所称柔性手法是指动作轻灵柔和、用力较小、柔韧不刚、较为轻松的一类手法。操作时力求轻重适中,渗透有力。柔性手法的设计是遵循 人“手法以柔和为贵”的古训,以柔克刚,是基于软组织慢性劳损性损伤所致的肌痉挛、组织变性、细微结构改变、病理性反应物(筋结、条索状物)的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目的是放松肌肉,恢复筋肉的生理弹性,剥离黏连,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管卫东…的研究表明柔性手法确能通过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达到镇痛、解痉、逐步松解粘连的目的。本组所观察病例的疗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颈肩背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采用柔性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分离黏连,解痉定痛[2]。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多无明显疼痛感,同时应两侧施术而以患侧为主,目的是使脊柱两侧的肌力得以平衡从而缓解疼痛[3-6]。

本组病例一般病程均较长,所以疗程也较长,多需两个疗程。另外,平常应重视自我保健,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对于预防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颈椎病的诊治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牵引疗法、中药热敷、针刺颈夹脊穴3种方法,联合治疗颈椎病。结果 临床治疗95例中,治愈80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6.8%。结论 综合治疗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颈椎病;牵引疗法;中药热敷;颈夹脊穴针刺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慢性退变及继发椎间关节紊乱,周围组织病变所致的脊髓、神经血管损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颈椎病为临床多发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1]。近年内发病年龄似有下降趋势,好发部位依次为C45、C56、C67。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很多,主要为头痛、头昏、颈部僵硬短期内加重并向肩部及上肢放射以及四肢无力,握力减退,头、颈、肩、上臂等部位疼痛或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听觉异常等。在我国颈椎病患者以30~70岁居多[2]。颈椎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除了部分有严重脊髓受压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外,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方法即可治愈。近年来,我们采用颈椎牵引、中药外敷、针刺颈夹脊穴等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男62例,女33例。年龄25~65岁,平均40岁。有外伤史者30例,无明显诱因65例,神经根型50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型5例,脊髓型8例,混合型17例。病程最短3d,最长15年。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隙变窄70例,椎间关节改变25例。CT扫描:颈椎间盘突出45例,其中C344例,C458例,C5620例,C6713例。

  1. 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医治沿斜方肌、夹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岗上肌揉拨、点按,再点按风池、内府、大椎、肩井、缺盆诸穴,然后从天柱穴开始沿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点压、揉按,并点按环跳、委中、承扶诸穴。整个治疗过程需病人放松入静以配合治疗。1次/d,10次为一疗程。

  1.2.2 中药热敷:在牵引时,若配合局部热敷效果更佳,也可以分别进行。中药方组:川羌活、防风、秦芄、独活、麻黄各30g,白菊花、红花、儿茶各15g,桃仁、桂枝各90g,当归尾60g,食醋适量。将上述中药混合碾成粉末,用食醋调拌使药粉充分黏在一起,分装在2个布袋内,放入笼中蒸热,温度为50~60℃,取出药袋置于颈枕、肩部进行热敷,也可以放于压痛点明显部位,两只药布袋交替使用,2次/d,约1h/次。1剂药连续使用10d为1个疗程,休息1~2d,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第2、3疗程。

  1.2.3 中药煎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5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丹参10g,羌活10g,白芷10g,葛根16g,僵蚕15g,延胡素16g,桂枝9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20g,甘草6g。上肢麻木加桑枝15g;眩晕加天麻10;视物昏花加菊花15g;头痛或偏头痛加全蝎6g;心动过速者去桂枝加生地10g,珍珠母15g;心动过缓者加党参15g,麦冬10g。1剂/d,水煎分2次口服,15d为1个疗程。

  1.2.4 针灸治疗:针刺颈夹脊穴同时,配合特定电磁波照射后颈部,疗效更佳,其方法为:取C2~7夹脊穴,针刺时用30号210寸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与脊椎成25°~35°夹角进针,进针深度为1.5~1.8寸,手法为平补平泻,针感向颈肩方向传导,留针25~30min,1次/d,7~10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95例患者中,经上属方法1~2个疗程治疗后评价,痊愈80例(84%),显效12例(12%),无效3例(3%)。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检查,颈椎生理弧度正常,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检查正常,能胜任一般工作;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较前缓解,但劳累后加重,需继续治疗;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34]。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影响脊髓、脊神经根、交感神经和椎支脉等结构,使椎间盘变性,髓核破裂突出及椎体后缘骨刺形成刺激,压迫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等组织,产生水肿粘连、韧带肥厚变性、钙化等病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属老年性疾病,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及椎间孔内骨质增生可致病,但颈椎失稳、错位而发病的占多数[4]。颈椎错位的原因又与椎周软组织损伤、松弛有关,与椎间盘变性后,椎间韧带相对松弛有关。先天性椎管,椎间孔狭窄更易患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牵引的方法,目的是使椎间隙增宽,使错位、失稳的关节恢复正常位置,改善椎管的矢状径,解除神经根、血管的压迫或刺激因素,使因受压或刺激所造成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部水肿、疼痛得到改善,解除对窦神经干和窦神经末稍的影响,使临床上因神经根受压及神经反射性导致的多区域疼痛、麻木、不适等症状,得到了缓解或消失[2]。

 
  加减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补气行血改善微循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红花、丹参、川芎、当归、地龙活血祛瘀;延胡索行气止痛;芍药甘草汤、僵蚕解痉止痛、解除局部肌肉痉挛;白芷、葛根善祛头项风湿;桂枝、羌活祛风除湿,通阳活络,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解肌通络之功[4]。根据临床表现加减使用,对各型颈椎病均有明显效果。现代药理所研究证实:丹参能增加脑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使脑细胞得到足够的能量,增强耐缺血缺氧能力;白芷、羌活、葛根、桂枝、当归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葛根和桑枝还具有降压作用。全方合用可以有效地解除神经根、脊髓的水肿、椎动脉的痉挛及脑部的缺血缺氧,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推拿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等作用。颈椎牵引可以调整椎体及小关节的位置,增大椎间隙及横突孔间距,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56]。改善椎间盘、钩椎关节与神经根或椎动脉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推拿手法切忌粗暴,松解局部肌肉软组织手法要轻柔、舒缓,术者一定要熟悉颈椎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

    总之,在颈椎病的过程中,采用以上方法综合治疗,可协同发挥作用,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疗效,同时也缩短了疗程,具有切实可行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素梅,马立森,张万民,等. 综合治疗颈椎病200例[J].中医研究,2009,22(4):4142.

  [2] 李晓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148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901902.

  [3] 毛晓芬. 颈椎病的治疗与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3233.

  [4] 刘芳,刘洪兰. 三联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8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8219.

  [5] 唐海峰,闫战益.颈项牵引推理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2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261127.

  [6] 龚树辉,杨继文,李忠权. 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2:)9192.

Wednesday, March 31, 2010

绍奇谈医: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但古代文献亦有在痹证之外,另立“肩背痛”、“臂痛”名目者。民间称之为“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一般对肩周炎多按痹证治疗,效果欠佳。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肩周炎患者以虚为本,风寒湿痰瘀为标,如果仅仅祛风散寒逐湿化痰行瘀,则本末倒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学中医的人何人不知?但每每将此二语草草读过。古往今来,唯清人叶天士能于此会意,提出“阳明络虚”的观点,如《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我在叶氏启发下,进一步考虑到肩周炎的病变,在骨、筋和肌肉,而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至中年以后,脏气渐亏,气血不足,尤为突出的是阳虚而失温煦,筋骨肌肉皆失温养,营卫空疏,风寒湿邪乃得乘虚而入,病久,留连不去,则更变生痰浊、瘀血,以至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肩周疼痛不已,上举、外展、内旋、外旋受限。

这样,我治疗中老年肩周炎,便确定了以通补为法,以健脾益气、补肾、养肝为主体,佐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通经络、调营卫。

常用药如黄芪、白术、淫羊藿、山萸肉、赤白芍、桂枝、附子、姜黄、海桐皮、羌活、当归、防风、鹿角片(或鹿角胶)、甘草、生姜、大枣。这里面包含了益气温阳固表的芪附汤(黄芪、附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两补气血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宣痹止痛的舒筋汤(赤芍、海桐皮、片姜黄、羌活、当归、白术、炙甘草)和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几张方子。

体丰,多湿多痰,苔厚腻者,去山萸肉、黄芪,加苍术(燥湿健脾)、炮南星(善去经络之痰)、炒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用力不当或外伤后而致瘀血阻络,痛剧而痛点固定者加红花、威灵仙、川芎、乳香、没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即活络效灵丹);寒盛,畏寒,患处冷感,每于睡觉时肩露于被子外即痛剧,舌淡脉沉者加制川乌、细辛、生姜温经通阳。

附子为方中要药,应予重用,一般从10g开始,不知,可渐增至30g,均需先煎40分钟以上,以策安全。



病案举例:

李某,女,49岁,左肩痛,延及肩胛,屈伸上举不便,兼右侧网球肘,疼痛不能负重。手足常冷,畏寒,舌淡,苔白,脉沉弦。疼痛夜甚于昼,睡觉时被子稍一漏风,疼痛即加剧。年近50,阳明脉衰,营卫失调,风寒外袭,其诱因也,拟温阳气、调营卫、养肝肾、通经络。制附片30g(先煎半小时),桂枝10g,细辛6g,炙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10g,赤芍10g,淫羊藿15g,姜黄10g,赤芍10g,海桐皮10g,威灵仙10g,当归12g,山萸肉12g,川芎12g,羌活10g,炙甘草6g,大枣15g,生姜3片,蜂房6g。服30余服,痛止。此后断续服用此方约百服而活动自如,手足从此亦不再冷矣。

肩周炎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我在德国时曾买过一种叫ABC的膏药,其成分即是辣椒(脱去色素)。据德国医生告诉我,他们在多种药物试验中,发现以辣椒效果为最好。所以我采用我国自制的伤湿止痛膏之类膏药,嘱患者撒上一层辣椒粉再贴,效果不错。热熨药包我也常用,能饮酒者也可以饮用药酒。热熨方及药酒方如后:

热熨方:生川乌,生草乌,刘寄奴,伸筋草,红花,乳香,没药,白芷,羌、独活,赤芍,骨碎补,细辛,桂枝,干姜各等分,研为粗末,白酒四两拌匀,装入布袋内,每袋重约150g,放锅上蒸10~15分钟,取出,稍晾一下,趁热熨患处(注意不要烫伤),早晚各1次。

酒药方:桑莶酒。姜黄45g,桑枝100g,当归60g,三七30g,五加皮60g,红花60g,海桐皮60g,骨碎补45g,羌、独活各30g,川芎30g,赤芍45g,肉桂30g,苍术30g,炮附子30g,豨莶草100g,木瓜45g,乳香15g,炮南星30g,黄芪100g,黄酒或白酒5斤浸泡10天后取饮,每次一两,1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