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背痛是临床常见的 组症候群,它是 疾病的综合表现,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近年来笔者运用柔性手法对本病进行治疗,收效良好,希望对该病的治疗有一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患者全部来源于门诊病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18岁,最 6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6年。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劳损史,主要临床表现 限于颈肩背部的不同程度的疼痛,或颈项痛、颈项僵硬有板状感;一侧或双侧肩胛部痛;上背部有酸困或发沉或发凉甚或疼痛等异常感觉,颈胸段棘突痛,多为昼轻夜重或低头久坐、受凉后症状加重等等。检查:一侧或双侧颈肌紧张伴有压痛,有时可触及皮下的筋结或条索状物以及偏歪的棘突;一侧或双侧肩部肌肉紧张僵硬、肩胛骨内上角、天宗穴及肩胛骨内侧缘及颈、胸椎旁等处多有明显压痛;一般很少有传导放射性疼痛;有耸肩抗阻力试验阳性,病程久者可有患处肌肉萎缩,部分病例x线拍片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或项韧带钙化等不同情况的退行性改变。颈肩部关节活动一般无明显影响。
1.2治疗方法
1.2.1轻度抚摩法患者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松,术者以单手的手掌放于患处,轻轻缓慢地作来回直线或环形抚摩动作,力量直达皮下,使局部有舒适感或发热的感觉。作为开始的准备手法,每次操作5分钟,以缓解肌紧张,使局部得以放松。
1.2.2 按揉法以掌根或拇指指腹在局部稍用力作环形按揉,力量要深透,操作的时间宜10分钟左右,以肌肉放松、局部有温热感为佳。
1.2.3揉拨法以单手拇指在压痛点处点揉,力量由轻到重,在压痛点或阳性物如筋结或条索状物处施以弹拨法,弹拨时要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继之以掌根顺肌纤维方向顺推几遍,理顺筋络,揉拨结合,以舒筋散结,拨离黏连。对压痛或酸胀感明显者操作时间可适当延长。
1.2.4 双掌分推法术者站在患者头侧,面向患者足部,双手掌分置脊柱两侧,由颈肩部至腰骶部做分推手法,动作舒缓,力量适中,反复操作3~5遍。
1.2.5 叩击法术者站在患者一侧,双手叩击背部,由上而下,往返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5次为一 疗程。
2 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
分为痊愈、显效、无效3级。痊愈为颈肩背痛消失,无压痛。显效为症状体征基本缓解,压痛减轻或不明显。无效为颈肩背痛依然存在,检查指征仍存在。
2.2治疗结果
102例中,痊愈72例,显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04%。
3 讨论
4 颈肩背痛属于祖国医学“背痛”、“肩背痹”等范畴。现代医学的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扭挫伤、冈上肌或冈下肌急慢性损伤、肩胛提肌纤维织炎、背肌筋膜炎、菱形肌损伤及颈部和上胸段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胸椎后关节紊乱、劳损性软组织疼痛综合征等多种损伤性疾病均可以有颈肩背痛的临床表现。内脏疾病(如心脏病、胸膜病变及肝胆疾病)所引起的肩背痛不属于本文治疗范围。临床上以颈肩背痛为主诉而就医者在骨科门诊极为常见。此病虽非重症,但其痛苦不可小视。此类患者多有长期伏案工作病史,与慢性积累性劳损及感受风寒外邪有关,少 患者可由急性损伤转变而来,常见于教师、电脑工作者、打字员、会计等职业的人员。祖国医学认为急慢性损伤可引起颈肩背部气血失和,血伤则瘀,经脉凝滞,营卫失调,筋肉失养,肉伤则结,筋伤则挛,黏结拘挛,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局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弛张失调,或张力增高,或脊柱后关节解剖位置发生细微改变,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出现代偿性肌痉挛或/和代谢紊乱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炎症及代谢物的刺激而产生疼痛。病程较长者受损的软组织可发生纤维化或发生组织粘连、肥厚而形成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病理性反应物,而病理性反应物处则均有压痛点,而有压痛点则未必有 些病理性反应物,但压痛点与病理反应物处多为伤病所在之处,这也正是手法治疗施术的重点部位。
本文所称柔性手法是指动作轻灵柔和、用力较小、柔韧不刚、较为轻松的一类手法。操作时力求轻重适中,渗透有力。柔性手法的设计是遵循 人“手法以柔和为贵”的古训,以柔克刚,是基于软组织慢性劳损性损伤所致的肌痉挛、组织变性、细微结构改变、病理性反应物(筋结、条索状物)的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目的是放松肌肉,恢复筋肉的生理弹性,剥离黏连,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管卫东…的研究表明柔性手法确能通过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达到镇痛、解痉、逐步松解粘连的目的。本组所观察病例的疗效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颈肩背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采用柔性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分离黏连,解痉定痛[2]。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多无明显疼痛感,同时应两侧施术而以患侧为主,目的是使脊柱两侧的肌力得以平衡从而缓解疼痛[3-6]。
本组病例一般病程均较长,所以疗程也较长,多需两个疗程。另外,平常应重视自我保健,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对于预防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Thursday, April 29,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