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3, 2009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三)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三)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脾胃为太阴湿土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化生血气,充周一身,滋养机体,保持机体的基本温度,故八卦中以坤卦(属土) 应之。周子平《慎斋遗书》曰:“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 ,也说明了坤土主生长万物的依据,在大自少阳相火可形容为进入大气层的太阳热气或丽日之光,不断地温煦大地,为大地万物制造生机。在人体而言,太阴脾土须少阳相火配合,因火能生土,故水谷入胃,全凭借少阳相火的熏蒸腐化才能化生成水谷精微,脾才能运输敷布于周身。所以赵献可在《医贯》中也说:“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而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认为元气(中焦以三焦元气为主导)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然而,有历代医家对“中焦之火源于何脏” 为之争论,一般认为中焦之火源于下焦真火(命门之火) 、脾阳、少阳胆火。总之,以少阳相火之称可盖括诸火,因下焦真火(命门之火) 为储备阳火之处,少阳胆火以升发阳火为用、脾阳则从少阳相火得到启用。

脾胃为五脏之使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以上两段《内经》句子详细解释了人体各脏腑组织每时每刻无不受脾胃的滋养,而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则以脾胃所化生的气血、精气长养,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同时也肯定了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 的论点。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脾胃》曰:“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之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之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既所以容五脏也” 。正是基于此论点,后世医家多从脾胃角度分析五脏病机,研究人体气机运动,并制定五脏杂病的治疗原则。

以伤寒,论湿热 为什么少阳太阴部多以湿热ニ邪论其病证?有人认为湿热之为病只是温病学派的核心理论,我认为伤寒也言湿热。所以,以湿热ニ邪之名高度概括中焦枢纽病证并无不妥,其不同之处乃是病理变化及顺序层次。如以湿多于热之病证,并不单纯停留在“湿”,其病机可往“阴寒” 方面发展,演变为寒湿或阴寒之为病;若热多于湿,,其病机可往“阳实” 方向发展,演变为火邪旺盛、伤津伤阴之为病。而田合禄不认为伤寒论只能治伤于寒的病证,田氏在其著作《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294页里论及张仲景在治疗半表半里部的湿热病之用药指南,特转录如下:

湿热ニ邪同时为患,属性相反,又互相胶结,互相影响,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每每多见矛盾性症状… … 在人体中,少阳主火,太阴主湿,表里合部本为湿火之源。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必定以表里合部(或曰中焦部) 为病变中心… … 湿热俱盛,则充斥表里上下。“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盛于里,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识乱神迷 ” 。(《湿热病篇》4条自注) 仲师用茵陈蒿汤治之。

热重湿轻之邪,据热重伤阴的规律,首伤太阴,传于阳明、少阴。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栀子柏皮汤证,栀子豉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大柴胡汤证等热重于湿的证候皆在阳阴病篇。湿热伤阴则及少阴,故阳明病少阴病皆有猪苓汤。湿热郁遏少阴则有四逆散证。湿热伤于血分,则有当归赤小豆汤证,白头翁汤证,湿热化燥,则动及厥阴之风… …

湿甚积水,则有五苓散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十枣汤证,牡蛎泽泻散证。伤及厥阴有茯苓甘草汤证,伤及少阴则有真武汤证。

由上述可知,湿热病虽然以表里合部为病变中心,但其伤阳重则表现出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的证候,伤阴重则表现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证候… …

表里合部内伤虚证有建中汤证,李东垣对此发挥最精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