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3, 2009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六)

浅谈调和中焦是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六)
何敬意
吉隆坡中医学院‧针灸E班学生
中医内经学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叶盈盈

和解法为治疗内科杂病的重要治法
在《周易》的哲学思想里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中庸之通,《周易》认为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皆以和谐为顺,在人类社会里,不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内经》的作者们把《周易》的中庸哲学思想运用在医学领域里,则为后人创立了八法之一的“和解法”。最早揭示“和解法” 的条文出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它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这一段提示古代有智慧的人养生之道,如上焦之阳气需充盈以养头目,下焦之浊阴需充沛以养足,而养五脏要象人事互动之间以和为贵。和者,和解,调和之意也,通过和解,调和的作用,使表里寒热,虚实的错综复杂症候或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邪除病,恢复健康之目的。凡邪伏半表半里,或脏腑气血机能失调,阴阳失于平衡者,汗之则恐邪不去而徙耗正气,下之则正更伤而致邪内陷,此时唯有“和法” 最妥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终始篇》记载:“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可见调和阴阳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也是和法的立法依据。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内科杂病虽病证繁多,千奇百怪,错综复杂,其病源之本还是在阴阳ニ气之枢转上。

陈潮祖教授也认同治杂病重在调理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陈氏指出: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摄纳、生化、贮藏、调节、输泄,又有赖五脏六腑协同配合。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气血津液发生病理改变,出现盈、虚、通、滞的不同证象。而气、血、津、液一旦发生盈、虚、通、滞的病理改变,也同样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气、血、津、液之盈、虚、通、滞改变为中心病理环节的,杂病中尤为多见。

和解法的组成条件
凡是同时具备稳定人体阴阳二气、调畅气机、调和肝胆脾胃、消除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等)都可称为和解法。总体而论,和解法既可祛邪又扶正,既可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可称为和解法。此类治法的优势所在,是其应用范围较广,主治较为复杂的病证。

和解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一般而言,临床常用的和解名方有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加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增强机体解毒功能、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调节内分泌、修补脏器炎症部位、预防和治疗肿瘤的作用,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如成都中医学院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认识和法,以和解少阳临床上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其功效可能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兴奋强壮和解毒、增强人体低抗疾病的能力;二是部分药物如柴胡、黄芩有抗菌作用。调和胆胃,调和肝脾,应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用以调整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制止疼痛,有健胃作用。调和肠胃,用于治疗胃肠功能失调的病证,具有调整胃脾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消除腹胀、呕恶的作用。(《中医治法与方剂》)

和解剂的配伍的共同特点有二,一是祛邪药和扶正共施。祛邪药如解表的柴胡、生姜;清热的黄连、黄芩;化痰的半夏、陈皮;理气的厚朴、枳壳等。意在解除病邪,消除病因,减轻或停止病邪对机体的损害。扶正药如补气的人参、白术、甘草、大枣;补血的当归、白芍等。旨在恢复机体低下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根据临床的资料,小柴胡汤加减主要用于治疗肝胆及消化系统疾病和发烧、感染或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剧吐,原发性神经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而逍遥散加减除了作为妇女调经的常用方剂之外,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急慢性肝炎、胆道疾患,高血压,神经衰弱,颈淋巴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另外,其他脏器疾患而具有逍遥散的适应症者,如心血管疾患,慢性肾炎等。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扶正的基本作用,可能在于改善或恢复患者机体的神经.....体液的调节,改善或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支持或加强机体抗病性生理反应,促进患病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善或修复。祛邪的基本作用,在于抑制或消除发病原因,抑制或消除病源因子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减轻或消除各种损伤、障碍现象,加速毒物的排泄等。二是解表药和清里药同用。病位既在半表半里,治疗当用解表药除在半表之邪,使之发而外出;用清里药清除在半里之邪,使之得而去之。表里之邪同解,则半表半里之病证可愈。

总之,和解剂在临床上如能灵活掌握应,加减化裁,往往能获得满意疗效。

No comments: